□
時東陸 競爭的社會和高壓的學習使得我們過早“
成熟”起來,從而忽視甚至放棄了真正的自我
成長,這就是所謂“成長的誤區”。
在競爭環境的高壓下往往發生兩種自然選擇:一種是訓練自己得到最佳競爭技能,而放棄其它方面的成長,這是一種生存的代價;而另一種選擇則是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保持心理、思維、情緒等方面的持續成長。因為,成長應該是畢生的事情。但是在高競爭環境下,許多人在很早就停止了成長。前一種方式的特點是職業競爭力單方面迅速提高,可以在職業上很快擊敗很多對手,但是缺乏風格和修養,尤其在情緒和心理方面顯得十分幼稚。比如,他們在遇到問題、處理事情時,往往表現得過激、沖動、情緒化,做出過分舉動,并長期受到事情干擾,在心理上無法自拔。其實這些行為都是一種在心理、情緒方面不成熟的表現,是一種典型的“兒童癥狀”。
而第二種方式顯然是極為困難的,尤其在高壓環境下。但是其特點是給予人一種全方位的提高,使人更加飽滿、豐富、品味、幽默,具有安全感。海明威說:“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勇氣乃是在重壓之下不失風度)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他們并不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情趣,因此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一個發展相對全面的人,應該是“童心”與“成熟”并進,而不相互矛盾的。
社會與教育很容易滑向第一種選擇,因為有人會認為,除了競爭能力之外,其它品質并不重要,因為這是生存的必備條件。也正是由于這種態度,把人與社會分成不同的類型。但是對于高等教育,我們起碼應該告訴學生,有這樣第二種方式的選擇。這種選擇應該把他們與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區別開來。但是目前的大學還沒有提供第二種方式的成長環境。在大學與社會之間,在名校與普通學校之間,也看不出明顯區別。
我們往往會把成長和能力等同起來,比如學位、知識、競爭力、職位。似乎一個人取得了高級學位,有了資深的職位,具備豐富的知識,就一定在內心世界有了豐富的成長。一個人可以學過很多知識,取得優異的成績,善于琴棋書畫,通曉天下事,但是并不等于他是一個在內心十分成熟的人。現在很多人事業極為成功,可以在事業上十分著名,甚至家財萬貫,但是心理仍然不具備安全感,就是典型的例證。一個社會成功人士也會擔心被人看不起,說明他僅具備超強的競爭力,但是還沒有在心理上成長。安全感是心理成熟的標志,因為兒童的特征就是沒有安全感。他們必須依賴父母親人的呵護,否則會感到不安、焦躁、無助,甚至恐懼。隨著人的成長,人應該逐步感知自己的存在,產生自我意識,形成自尊,具備心理力量。但是現在的人群,無論多么成功,還是會時時感到不安和焦躁,恐懼和無助,這是典型的兒童心理。
成長的方式是多樣的,既有內在自我經歷,也有外在的教育。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內心的自我經歷。雨果說:“生活在我心里。”生活中的很多經歷都提供成長的可能,其中包括讀書學習,與人交往,周游世界,觀賞藝術,各種閱歷。但是讀書如果僅僅是為了考試和競爭,不會被知識在心靈上打動,也無法得到知識可以給予的啟迪。因此,即便學習了很多課程,閱讀了許多書籍,個人還是沒有得到成長。舉一個例子,現在時興旅游。但是同樣是到海外,個人的經歷卻完全不同。大多數人更注重海外購物,景點游玩,走馬觀花。回來后就是多了成百上千張照片與他人分享。除此之外,對他們個人沒有多大的影響,也沒有個人成長。還有一類人,看到各地文化和歷史,會受到很大的感觸甚至震驚,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從而得到內心的成長。中國有句老話:“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人間事物對于大家是同等的,比如知識、旅行、交友,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經歷沒有成為他們成長的機會。
競爭的社會和高壓的學習使得我們過早“成熟”起來,從而忽視甚至放棄了真正的自我成長,這就是所謂“成長的誤區”。因為社會對于一個人的要求,除了名校的學歷就是職場的競爭力和地位。一個人如果不具備這些,就不被社會認可,被視為“失敗者”。這對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會造成極大的不安全感,從而失去自尊和自信。一個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名校,僅有一般社會職業的人,也完全應該可以通過自我成長,得到自信和自尊,同時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如果一個社會對名人和普通人具備同等的尊重,才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但是目前的教育制度首先限制壓抑了個人的成長,單方面的追求競爭,從而導致我們培養的學生成績優良,但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即便名校的學生可能自我感覺很好,但是他們的心理力量太多依賴于一種社會標簽。那些名流、官員、富豪的“自豪”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不是真正從內心感覺到自尊。成長的誤區與異化,使得人的自我認同完全與社會地位等同起來。失去了這些地位,也就失去了自我,這是一種內心極不成熟的表現。因此,成長的定義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素質教育、啟發教育、通識教育、超前教育。因為這些“教育”并沒有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地成長起來。
(作者系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