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桂峰
連日來,多個城市遭遇特大暴雨,深圳這座現代都市成為一片“澤國”。每逢暴雨,外表光鮮的城市,都脆弱得不堪一擊,內澇不斷重復上演。誠然,內澇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前法規條例標準樣樣俱全,各地政府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要拿出實實在在的防澇行動,對城市負責、對百姓負責。 道路積水、交通阻滯、房屋受損、農作物受災、人員傷亡;從沿海到內陸,從北方到南方,從城市到農村,無不飽受內澇之困。內澇是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其根源是長期以來城市建設 “重地上輕地下”,排水系統標準過低,現有排澇設施跟不上積澇的步伐,需要從城市建設、排水設施、雨水收集、雨污分流等各個環節加以治理。
現實情況是,我國多地排水管道是按照一年一遇、兩年一遇來建設的。若想短時間內將城市的排水管道全部改造、提升排水標準,并不現實,各地亟須采取有效減緩內澇的應急之策。
今年1月1日,《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開始實施,應急之策、治本之路都清晰可見。去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通知,為治理城市內澇列出了時間表,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時間表、路線圖都十分明確,各地要抓好
落實。首先,要防患未然,把防汛工作做在前頭。當前,雨季即將來臨,各地提前做好防范,細之又細地做好下水道疏浚、清淘雨篦子等工作,排查改造有安全隱患的危舊房屋,及時補齊或更換丟失、破損的井蓋,加裝安全防護設施。
以清淘地下管道為例,據業內人士介紹,有的地方直徑近兩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面積都被烏黑的淤泥、雜物堵塞。而按照相關行業標準,當一條管線的“淤堵率”超過20%時,即進入了“清淘期”。人體的血管栓塞會致命,城市的水循環管道栓塞不暢有時也會要人命。各地應按照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狠抓落實,不要等造成了損失再亡羊補牢。
同時,在雨季來臨之前,城市管理者還要加緊做好立交橋下、地下構筑物、棚戶區以及歷年易澇點等重點區域的防洪除澇方案,有針對性地做好防洪排澇工作;加快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增加必要的強制排水設施和裝備等。
告別內澇,既要應急之計,更需長久之策。要構建城市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包括增加綠地、可滲透路面對雨水的滯滲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車場、廣場、道路等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防治內澇更體現著執政者以人為本的民生情懷。各地主要領導頭腦中要真正有
依法規防內澇的意識,嚴格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狠抓落實,采取切實的改進措施,一步一個腳印地增強城市排洪能力,讓老百姓看到希望。切不可等到內澇釀成慘劇后,舉著這是“幾十年一遇的強降雨”的擋箭牌道歉了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