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30年時光里,人們穿越了物質生活的不同層面,餐桌上的內容從短缺走向富足,從單一走向多樣,
青島的飯店也由不足200家發展到現在的3萬多家。
"過去是能吃什么就吃什么,現在呢,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青島餐飲業伴隨著對外開放走過了跨越性的30年,如今無論你身在都市,還是居住鄉間,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
破冰:抵押房子開起個體飯店 1987年,在常州路一個不足15平方米的小店里,勇麗餐館開張了。趙勇憑著果敢和敏銳的嗅覺,將自己和父母居住的唯一房子拿出來抵押,換取了臨街的一間門頭房,開起了餐館,他的餐館也成為青島第一批"吃螃蟹"的個體餐館。
就在勇麗餐館剛開業那年,29歲的張恕玉在青島第二糧庫附設的飯店里,已經學習了一年的炸油條、包餃子等快餐制作,剛剛進入大灶學習烹調。當時個體飯店興起,張恕玉也慕名光顧,隨意點上幾道家常菜嘗嘗。在張恕玉的記憶中,那個年代青島的餐館,除了春和樓、青島飯店等極少數國營飯店有炒菜外,大部分國營
飯館都只供應快餐。即使飯店有炒菜,菜品也少得可憐,并且也不是每家都能做出像個體餐館那樣的美味。
個體飯館的興起,給了正在國營餐飲單位學廚的張恕玉一些觸動,他專心鉆研、如饑似渴地學習廚藝,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負。
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王國忠回憶說,改革開放前,不允許私人開辦餐館,而當時面向社會的國營餐館寥寥無幾,市區內大部分餐館集中在中山路附近,扒拉一下指頭就能數過來,火車站飯店、青島飯店、清真飯店、餡餅粥店、春和樓、天福飯店等等,整個西部地區不過幾十家,臺東地區有聚福樓、臺東賓館等。
根據青島飯店和烹飪協會秘書長楊巖掌握的數據,1984年青島被列入沿海開放城市前,全市只有不到200家國營餐館。而這些餐館當時實行嚴格的配給制,每年上報計劃,以分配食物原料、酒水,所得利潤全部上交。
"改革開放前,人們主要是解決吃飽飯的問題,一般人家不會去飯店吃飯,即使稍微富裕的家庭,家里沒有大事也不會去。"如今已是青島飯店股份公司董事長的王國忠回憶說。
"那個年代,每家飯店的菜品大同小異,當時肉類、糧油、雞蛋等都限量供應,憑票購買,一般家庭不可能敞開吃肉,也沒錢吃肉,而飯店同樣不可能敞開采購,于是就催生了豬頭肉、豬下水等相關菜品的出現。"1981年就進入青島飲食服務公司工作,后來輾轉于東方飯店、四方大酒店等國有餐飲企業,楊巖對于青島餐飲的發展可以說了如指掌,他說,當時很多飯店研發了炒腰花、熘肝尖、豬頭肉等菜品,很受大眾歡迎。實際上,豬下水等相關菜品的出現是市場供應不足的產物,后來倒成了魯菜的主打菜品。
興起:老店重開張5毛錢一個茶位 全市不到200家餐館,對于上世紀80年代對外開放后,進入快速發展中的青島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楊巖說,隨著青島對外開放腳步的加快,經貿往來開始頻繁,人們社交活動增多,大眾對酒店的需求增長。接待、談生意都開始找酒店,到酒店訂位子慢慢成了難事。一到飯點,各個餐館人滿為患。
此時,個體飯館破冰的意義顯現了出來。楊巖說,餐飲是改革開放后最早被允許從事個體經營的行業之一,1983年左右開始出現個體餐館,但當時只局限于做快餐,真正意義上的個體餐館就是從勇麗餐館、安逸飯店等開始的。很快,個體餐館出現在青島的大街小巷,青島的餐飲開始走向繁榮。
面對如此局面,老字號飯店沒有坐以待斃,開始轉變經營模式和理念。楊巖至今記得,1994年底春和樓經過裝修后重新開張時的情景。"進店前要先交5毛錢的茶位費,而所謂的茶水并不是給你單獨泡一壺茶,只是從茶壺里倒一杯而已。"楊巖說,即使這樣,開張第一天飯店門口就排起了長隊,聞訊而來的顧客爭相目睹百年老店煥發的新顏,不惜掏茶位費。這在青島餐飲史上是很少見的,要知道當時5毛錢可是一個人一天的伙食費。
春和樓華麗轉身后,很多飯店紛紛效仿,重新裝修,轉變經營模式,注重店面和菜品。
漸漸的,島城餐飲格局出現變化,一些大型企業紛紛搞三產投資飯店。1987年左右,一些外貿系統人員在談生意過程中發現商機,悄悄開起飯店,島城的餐飲開始走向多元化。
島城餐館達3萬多家 青島飯店和烹飪協會秘書長楊巖介紹說,1984年青島列入沿海開放城市前,市內共有飯館94家,全市只有不到200家餐館。而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飆升至3萬家,是30年前的150倍。"30年前,個人單體消費不過5毛錢,一般宴會人均消費頂多4元,而現在40元都不止。"楊巖說,近20年來,青島的餐飲業發展最為快速,既有中高級酒店,也有小餐廳和休閑主題餐廳;既有大型的飲食集團,也有小型的餐飲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街區帶動餐飲發展是青島餐飲業的一大特點,每條餐飲街都各具特色。
魯菜不再局限于"咸鮮"
著名魯菜大師高炳義:魯菜菜品已達上萬種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魯菜歷史悠久,并曾長期在我國北方餐飲市場上處于霸主地位。"改革開放前,中國物質還比較匱乏,物流、通訊等不夠發達,在飲食結構上各大菜系基本是各據一方,擺上青島市民餐桌的菜品也相對單一,就是帶有濃郁海派風味的膠東魯菜。"在餐飲界打拼50年的著名魯菜大師、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炳義,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魯菜的發展。
高炳義說,魯菜向來講究調味純正,口味以咸鮮為主,然而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也無暇去顧及美味、健康、時尚等元素。自從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了,為餐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可以走出去也能引進來,交流和融合變得容易。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魯菜不斷吸納借鑒其他菜系和地域菜的特色進行開拓創新,以滿足人們對飲食的需求。"在口味上,魯菜不再局限單一的咸鮮,還加入了酸辣、麻辣等;在烹制方法上,以前膠東魯菜講究原汁原味的蒸煮,烹飪方法不超過10種,后來學習借鑒川菜、湘菜等菜系的方法,達到了包括焗、煸在內的幾十種。"高炳義說,30年前魯菜的基本菜品不過1000多種,如今達到上萬種,人們選擇的余地更大了,而且如今的人們更注重營養搭配和健康,以"炸"為主的魯菜品種越來越少。
在高炳義看來,在青島這座城市,烹飪的包容性非常強,川菜、粵菜、淮揚菜甚至是韓餐、日餐等大受歡迎,具有濃郁本地特色的海味魯菜也始終受寵,青島的餐館大都海納百川,有些店雖說是川菜館,但同樣不會缺魯菜,這也是青島餐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
引領:街頭出現"生猛海鮮" 1990年,經過了多年的廚藝學習和錘煉,張恕玉已經成了小有名氣的大廚,應聘到文登路1號青島匯泉酒家擔任餐飲部經理、廚師長時,后院里的海鮮一條街已經火了起來。
海鮮街位于第一海水浴場對面路上,提起這個地方,老青島幾乎無人不曉,"當年那個地方可是真火啊……"在上世紀80年代,沒到海鮮街吃過海鮮,別說你到過青島,而"生猛海鮮"一詞最先被青島人熟悉也是從這條街開始的。
1988年夏季,在匯泉酒家一個長期荒廢的后院,七八家賣各種小吃的攤點在這里支起來。剛剛洗完海澡的市民,在這里可以填一下肚子。后來,有的攤主支起了"帳篷飯店",很多人跟著仿效,小吃街的規模越來越大。
張恕玉說,后來有關部門進行規范,拆了帳篷,建了風格各異的小房子,開起了個體海鮮餐館,當時這條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家家門口都擺著一個大水缸,里面養著各種魚、蝦、螃蟹、海螺等。在當時的青島,還沒有別處的飯店能提供活海鮮。不過價格也高得驚人,一條活魚的價格要一二百元,而當時普通市民的月工資也就這個數。
"當時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請人到這里吃海鮮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一桌下來往往要上千元。"張恕玉說,盡管要價高,而且只是街邊大排檔,可每天依舊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顧客,每家店都賺得盆滿缽滿。
發展:肯德基開到了青島飯店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人們手頭開始有了閑錢,"下館子"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青島餐飲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民營資本開始主導餐飲業。根據楊巖手頭掌握的資料,1995年左右,大批從事商業的民營企業家開始投資興辦酒店,專業化餐飲企業應運而生,怡情樓、瑤瑤火鍋、良友等開始大施拳腳。
這時,大型餐飲開始出現,動輒幾千平方米的門店像比賽一樣,在城區、市郊相繼出現,高中低檔、南北菜系、各種口味,極大滿足了人們對于美食的需求。
從這個時候起,富裕起來的國人對吃越加講究,菜肴的種類和檔次也開始步入歷史頂峰期。
在餐飲業繁榮的上世紀90年代,餐飲形式的多樣化讓人們應接不暇,飲食消費的選擇越來越多,中式西式隨意選。1993年,在位于中山路上的青島飯店一樓,"肯德基"作為島城首家洋快餐開業。"當時人們懷著好奇的心理走進店里,外國餐飲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開業當天圍了很多人。"那一年,青島飯店現任總經理張彥昌剛剛畢業進入青島飲食服務總公司工作,由于當時餐飲不允許外資獨資經營,因此肯德基與青島飯店合資后才進駐青島,店面也選在青島飯店。漢堡、炸雞翅等很快博得了大眾的喜愛,店里常常排起長隊。隨后,意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等外國餐飲紛紛進入青島大眾視野。
競爭:老字號找準定位站穩腳跟 進入21世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貿系統首當其沖開始改制,在政府相關部門的主導下,國營餐飲企業紛紛"出嫁"。時任青島飲食服務總公司總經理王國忠主導 "旗下"春和樓、四方大酒店、東方飯店、青島飯店等國營店改制,如今"這些老樹發出新芽",在青島餐飲行業中站穩腳跟。
2001年,隨著餐飲企業改制,張彥昌也從青島飲食服務總公司轉到青島飯店擔任副總經理,他認為那是青島餐飲業競爭最為激烈的開始,除了本地專業餐飲企業已經做大做強外,像頤中假日、海爾洲際、萬達艾美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在青島落戶,青島飯店等老字號在夾縫中尋找生機。
2004年,青島飯店從中山路搬到香港路后容光煥發。"在經歷了吃飽吃好的階段,如今人們在飲食消費上回歸家常,講究自然健康飲食。"張彥昌說,這十幾年來,青島大型餐飲企業繼續做大做強,像良友還走出了青島,到外地開店;青島飯店則重新定位,走大眾化餐飲之路。另外,高端餐飲紛紛轉型走親民路線,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球式消費結構正在形成。目前,青島的街頭遍布各色酒店、餐館、小店。吃什么仍然困擾著人們,但不再是選擇太少,而是選擇太多。
青島大包重出江湖 和絕大多數青島人一樣,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劉文鳳喜歡吃面食,青島飯店的三鮮大包是她的最愛。當年青島飯店的三鮮大包因為皮薄、味美、餡嫩,一時間名滿島城,成為青島特色小吃的代名詞。特別是1996年,青島大包入圍"青島十大地方特色小吃"后,要想吃到大包還得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常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買包子很可能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隊。可后來青島大包店一個個關掉了,她就再也沒有吃到那個味道。近期,她驚喜地發現,青島飯店又推出了三鮮大包,她又吃到了"記憶中的味道"。
"當年那個火啊,每天都要排長隊,飯店一天要制作上萬個包子,光包子一個月的營業額就達到80多萬元。"曾經參與研發青島大包的青島飯店面食部負責人王長華,多年后說起當時大包的火爆情形仍顯得有些興奮。她說,上世紀90年代青島飯店決定推出北方面食經典大包,并專門派出隊伍到揚州學習。1996年三鮮大包、多福包等正式推出,沒想到1元1個、每個近4兩的三鮮大包立即獲得了顧客青睞,飯店幾乎天天排長隊,一時間火爆全城。
說起青島大包,很多老青島都會記起1996年青島推出的首屆十大地方特色小吃評選活動。"應該說第一屆特色小吃評選活動影響力相當大,促進了青島餐飲業的提升。"曾任市財辦主任的孟廣耀表示,進入上世紀90年代,青島餐飲業發展迅速,民營資本大量參與。財辦組織評選活動是為了樹立餐飲品牌,提高青島城市知名度,同時提升企業競爭力和餐飲服務質量。當時專家評委會試吃推選出了十大特色小吃,分別是:小紅樓牛肉灌湯包、春和樓三鮮蒸餃、四方大酒店大蝦燒麥、天府元霄、長城海鮮水餃 、谷香村排骨面、青島飯店青島大包、青島鍋貼、餛飩王海鮮餛飩、萬和春排骨砂鍋米飯。
就在小吃評選活動舉辦的同年,"青島大包"店正式開業,到1998年,青島大包連鎖店開了17家。2000年青島大包單獨注冊商標,獨立于青島飯店,成立了專門的公司,此時27家連鎖店已經輻射到省外,在雞西、大慶也能吃到青島大包,可謂紅極一時。后來因經營等問題,店鋪慢慢關掉了。
"其實青島大包的盛衰史正是青島特色小吃業發展的縮影,十大特色小吃評選活動對青島餐飲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但小吃畢竟不是正餐,它有一個時代的概念,這跟每個時代食客的餐飲習慣和市場需求密切相關。"楊巖表示,第一屆特色小吃評選時,是以店面經營者為單位,最終選定了10種小吃,主要集中在面食上,然而18年過去了,曾經享譽島城的特色小吃有的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像餛飩王海鮮餛飩、長城海鮮水餃、天府元霄等店鋪都關了,特色小吃也隨之沒了,即使留存下來的也風光不再,甚至被淡忘或者被新的小吃所取代。
楊巖表示,在政府相關部門主導下,青島特色美食評選活動每隔兩年都要舉辦一次,而依據青島市特色小吃管理辦法,特色小吃中因不再經營或質量下降的都要摘牌。在以后的評選中,不僅僅局限于十大特色小吃,又增加了青島十大代表菜,而且評選不再以經營店面為單位,而是推出城市公共品牌,隨著市場變化和人們的需求,小吃不斷推陳出新,也從單一面食擴展到烤肉串、海菜涼粉、豬蹄、辣炒蛤蜊等帶有青島地方特色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