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廣江 同學畢業后兩年沒見,初次聯系就是邀請參加婚禮,甚至提供了銀行賬號,表示“人不到禮要到”。近日,合肥市民孫先生遇到這“難受”的事,“感覺很不舒服,感情變了味。”有社會學家表示,婚禮中送禮金是傳統習俗,原本是一種祝福的象征,但是現在性質逐漸演變,“很多人被套牢,感覺不送不行,送了也吃不消。”(4月27日《安徽商報》) “收禮賬號”是畸形人情消費日益泛濫的一個縮影而已。每逢節假日結婚高峰期,“份子錢”大有鋪天蓋地之勢,讓人無力招架。不分地域,不分人群,偌大的中國社會就像一張由人情消費編織起來的巨大關系網,“綁架”了所有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禮儀的社會,為維系人際關系而產生人情往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可是當原本用來增進情誼的人情消費異化為赤裸裸的斂財方式,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情”還是“債”,無疑是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莫大諷刺。人人都厭惡這種風氣,但誰都不愿首先停下,否則就會吃虧;人人都想掙脫這種束縛,但誰也無力獨自對抗整個社會。對畸形人情消費的危害,我們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究竟該如何
遏制其泛濫勢頭?
八項規定及各種禁令對黨員干部來說立竿見影,但對遏制民間畸形人情消費很難發揮作用。實際上,遏制民間畸形人情消費,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某種程度上說,畸形人情消費泛濫不僅僅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也暴露出社會公共治理方面存在短板。政府當然不能用行政命令干預,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就應無所作為。如果說從立法上出臺法律制度進行規范的條件還不成熟,最可行的辦法是,在相關部門的牽頭和指導下,利用民間“自組織”的力量改革陋習,比如在城市街道成立“移風易俗理事會”,在農村加強“村規民約”等制度建設。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弘揚社會新風,讓人情消費回歸到禮儀的本來面目。
總之,對于中國社會的人情關系,已經不能再“養癰遺患”了,剎不住這股風氣,就會動搖傳統文化的根基、丟掉人情禮儀的靈魂,這才是最危險的。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