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瑤 4月21日,人人網流傳一張照片,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發言稿。這位蓄著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不是來做脫貧報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據媒體2009年報道,當時61周歲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鍋頭。 當其貌不揚、素衣布鞋、中科院院士這幾個關鍵詞匯集在一人身上時,我們自然很想知道這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從圖片中看,李小文院士做報告時翹著二郎腿,顯然一副不拘小節、怡然自得的風范。李小文院士的著裝和身份是民眾熱捧的原因,但人們為什么會被他所折服,并稱他為“掃地僧”?在一個渴望大師的時代,李小文院士觸動了民眾心中對于真學者的渴慕。李小文院士的走紅,昭示著學者本分的回歸和做學問應有的那份心態。
學術界的浮躁之風由來已久,四處走穴、撈金的學者不在少數,而真正淡泊名利、平心靜氣做學問的人卻在不斷減少。當我們看多了電視上衣著華麗、講座場上侃侃而談的“學者”,于是便認為學者都是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而李小文院士無疑顛覆了我們對于學者的以往印象。民眾驚嘆于“還有這般仙風道骨的學者”時,學術界當前的沉淪卻不得不讓我們擔憂。當前很多所謂的學者都不大像學者,而更像是商人。學者的本分卻被丟得一干二凈,所做之事也都是在學術之外。學者本分的丟失,或許正是我們熱捧李小文院士的原因。
不久前,中國傳媒大學特聘教授車洪才曾引起一陣熱議,這位36年前受命編纂“阿富汗語詞典”的學者,等到交稿時相關部門卻已忘記了這項任務。從車洪才教授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學者潛心治學的那番靜氣。而李小文院士也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性情。這位留學時不愿考高分而只求通過、做課題時只求對得起課題的院士,看似志向不夠遠大,但反觀其科研成果便知,這種淡定、從容的心態其實真是做學問應有的心態。學術界的不良競爭導致抄襲、造假等丑聞層出,原因正在于沉不下心、急于求成績。而李小文院士的言行,正道出了做學問應有的心態。(作者系大學生)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