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
天文學家17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借助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發現了第一顆和
地球體積近似 、位于
宜居帶中的行星。由于它繞轉的是一顆紅矮星而非太陽那樣的恒星,天文學家說它只是地球的“堂兄弟”,而非“孿生兄弟”。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186F,圍繞一顆距地球約500光年的紅矮星運行。在這個星系中,共有5顆行星,其中開普勒-186F是最外層的一顆行星,從其距離看,正好位于可保有液態水的宜居帶外層。
計算表明,這顆行星的直徑只比地球大10%,圍繞母星的公轉周期為130天。此外,該行星從母星獲得的能量是地球從太陽獲得能量的三分之一。站在這顆行星表面上,正午的“陽光”亮度差不多是地球上日落前一個小時的陽光亮度。
天文學家認為,新發現具歷史性意義,它首次證實了恒星宜居帶中確實存在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身處宜居帶中的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對生命的存在至關重要。
此前,天文學家已找到近1700顆太陽系外行星,其中大約20顆位于宜居帶內,但這些行星都比地球大得多,且人們無法弄清它們是巖石行星還是氣態行星。科學家說,開普勒-186F是迄今發現的“最像”地球的行星。
銀河系中,70%的恒星都是M 紅矮星,它們比太陽小得多,溫度也更低,因此新發現意味著也許可以在這些恒星的周圍尋找外星生命跡象。金塔納說:“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可能到處都有開普勒-186F的堂兄弟。”
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