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是市南區、嶗山區、開發區、市北區、城陽區和即墨市 市南區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昨天,記者從市財政局了解到,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完善機制、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全市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區市級
財政收入實現了重大突破。2012年,我市各區市財政收入合計完成637.7億元,增長20.8%,6個區市進入全省縣級收入排名前10名,比2011年增加4個區市。2013年,我市各區市財政收入總量完成734.3億元,增長17.4%,在全省各地大力發展縣級財政收入的形勢下,6個區市財政收入總量進入全省前10名,其中,市南區(110億元,第1名)、嶗山區(89.5億元,第3名)、開發區(86.9億元,第4名)、市北區(80億元,第5名)、城陽區(66.4億元,第9名)、即墨市(64.3億元,第10名),市南區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系列舉措發展縣域經濟 我市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增強了區市財政收入發展基礎。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市統籌各類要素、資源向薄弱區域傾斜,制定了統籌城鄉發展、提升縣域整體實力、增強區域競爭力、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措施,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陸續完工或開工了高速公路、城市地鐵、城際軌道、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等一系列重點基礎設施,提升了重點區域的發展承載能力。三是推進重點功能區建設。加快藍色硅谷、
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區、董家口港區等重點板塊建設,發揮重點功能區對縣域經濟的牽引作用。四是各區市特色經濟實現重大突破。市南樓宇經濟、嶗山金融經濟、開發區港口經濟等取得重大成效,即墨、膠州等縣域經濟競爭力明顯提升,位居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排名前列。
改革激發區市財政活力 2012年,我市實施了新一輪市與區市的財政體制改革,構建了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運行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區市加快發展和財政增收的積極性。一是收入下放,壯大區市收入規模。將原屬于市級的金融保險營業稅、契稅、營業稅等市與區(市)共享稅種,全部作為區(市)級收入,各區市成為財政增收的主體,增強了各區市組織收入的積極性。二是優化體制,營造公平發展環境。新的財政體制突破了以往市與市、區與區之間不統一的體制模式,對各區和各市分別實行統一的財政體制,為區(市)營造了更加公平的發展環境。同時,兼顧區域發展差異,對各市實行了更加優惠的體制政策。三是財力下移,激勵區市加快發展。為充分調動區市發展經濟、增加財源的積極性,通過建立激勵增收轉移支付,對各區上繳的市級財力比上年增長超過20%的部分,全部補助給各區,把更多的新增財力留在區市,進一步激活區市發展經濟的動力。 完善政策優化發展環境 近年來,市財政圍繞發揮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不斷健全完善對區市的政策措施,推動區市財政經濟良性發展。一是建立健全財政政策體系,支持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發展。市財政通過投融資、體制優惠、收費減免、爭取上級政策資金等方式統籌安排各類資金,支持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建設。2012至2015年,市財政每年安排17億元,支持李滄區、平度市、萊西市和紅島經濟區等重點區市發展。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推動區市均衡發展。2013年,市對區市專項補助為177.8億元,比上年增長15.6%。三是調整資金投入方式,加快城鎮化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支持搭建市、縣、鎮三級新型農村社區投融資平臺,引導社會資源參與城鎮化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加大對區市的支持力度,城鄉差距、南北差距進一步縮小,增強了各區市發展的財力基礎,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