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4年1月14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胡亞東表示,目前解決“一票難求”沒有時間表。他表示,一票難求的問題不僅僅是運輸能力,還涉及到旅客的選擇問題,是一種市場行為和旅客選擇行為。一票難求的問題會逐步解決。
(詳見本報今日15版報道) 就一個公眾關注的“一票難求”什么時間解決,鐵道部門早有答復。見諸媒體的包括在2007年就說一票難求,鐵道部稱在2010年就會很大解決,在2009年又說到2012年基本消除,到2011年的時候說到2015年不再一票難求,事實證明多次承諾解決“一票難求”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那么,為什么鐵總有關方面不再提及前幾年提出的 “2015年解決一票難求”承諾,反而坦誠承認解決“一票難求沒有時間表”呢?在筆者看來是工作思維日趨務實的體現,也是真正客觀面對現實問題的體現。
“一票難求”客觀存在且長期不能解決,根子在運力矛盾。也就是說,春節春運巨大市場需求無法得到解決和滿足,現有運力無法完全承擔春運鐵路市場需求罷了,這是問題的實質。但單純增加市場運力也不是科學解決之道,春運鐵路一票難求猶如城市交通“擁堵”,城市擁堵主要體現在早晚上下班高峰,公眾出行總在這兩個時段扎堆,再多的 “運力”也是無法滿足的。如果單純從增加運力(道路資源)入手,“高峰”期間是不“擁堵”了,但非高峰的更多的時間段卻會造成社會資源極大浪費。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所有城市將道路完全建設和規劃到完全不存在“早晚高峰擁堵”,在其他時間段各城市道路估計要“閑得可以溜狗”;同理,如果國內鐵路運力完全可以保證春運期間一票不難求,平常時段必然存在大量鐵路資源嚴重浪費、“空車廂行駛”問題。
所以說,無論從客觀現實出發,還是從節約社會資源成本角度,完全解決一個帶有“扎堆”或“潮汐”性質的“一票難求”問題,基本上不是鐵路一家能夠完成的任務。鐵路方面一方面應適度增加運力,讓“一票難求”現狀得以緩解,另一方面還需要政府從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的角度發力。我國是農民工大國,也是外出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大國,“春運難”的某種意義就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回家難”,如果讓社會和城市發展更科學合理,可以讓更多的人在家鄉就業、就近城市務工,而不是讓廣大農村人口到遙遠的外地城市打工,結果將是另一個樣子;或者說可以讓城市資源配置更合理,而不是將廣大農民工的謀生目標放在“城市”。億萬務工人群不用“遠程奔襲”就可以就近回家,哪里還會出現“一票難求”搶票坐火車?
改觀現有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匹配現狀,解決國內地區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是最大限度消彌和解決“流動務工人群現象”的治本之道。一座城市的擁堵也是這個道理,房價畸形和價格過高,工業產業和生產區域與居住、商品等區域配置不科學,導致大量人群“工作和居住嚴重分離”,天天“奔波”在路上,像北京那樣的“高房價城市”逼迫出來的到河北“睡城”睡覺一族的大量存在,城市交通不堵才是怪事。解決鐵路“一票難求”也是這個道理,而解決這一帶有關系社會長遠和經濟產業結構的重大課題,單靠鐵路部門、鐵路企業無法解決。鐵路方面從過去的信誓旦旦 “具體到哪一年解決一票難求”的空頭承諾,到時下的坦承“沒有時間表”,是工作務實的表露,也是對過去的“浮夸式”答復的糾偏。這一務實坦誠的“答復”之下,才有可能距離“問題”的真正解決更近一步。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