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這成為教育部新一輪
高考改革中最受關注的焦點話題。在此之前,在山東、北京、江蘇等多地密集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當中,英語都被選擇為改革突破口,與語文、數學并稱“三駕馬車”的英語,其“江湖地位”已經受到嚴重動搖。一線英語老師擔心高考英語改革可能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從不算分到主科歷經三十年 教育部此次推出的考試招生總體方案提出,要對考試評價制度和招生錄取制度進行系統設計。其中,將探索外語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 。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實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并非一開始就這么高。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翟廣順介紹,在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規定考語文、數學等4個科目,各科都為100分,除報考外語專業的考生外,不必加試外語 。1978年外語列入高考,但考試成績不計入總分,且規定沒有學過外語的可以免試。1979年高考外語考試成績,報考重點院校的,按考試分數的10%計入總分;報考一般院校的,暫不計入總分,錄取時作為參考分。
1980年高考,外語分數按3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仍可作為參考分。1981年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5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1982年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70%計入總分。從1983年高考開始,外語成績本科按10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或作為參考分,仍然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自1983年起,全國大部分地區初中升高中需考英語。1984年,英語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從此開始成為與語文、數學并駕齊驅的“三駕馬車”,至今已經有三十年歷史。
英語熱沖擊母語教育 在高考指揮棒作用下,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們都耗費了大量精力放到英語學習上,在中考、高考、考研等人生重要考試中,英語成績又往往起著“一票否決”的關鍵作用,這使眾多學生都苦不堪言。
“中國基礎教育外語學習存在偏難和應試化傾向明顯,不少人認為我國在外語方面的投入恐怕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浪費了太多的人力和財力,而且導致學生們相對不夠重視母語學習。”翟廣順表示,高考英語改革這么多年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英語教育,弱化了母語教育,這也使全國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幾乎不約而同地把英語科目作為改革的重點,其方向也基本上都是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和重要性,改革一大用意是對近年來整個社會重英語 、輕母語傾向的糾正。
多數人力挺教育改革 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高中生和大學生,其中大多數支持此改革,認為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又可以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的時間。
青島大學文學院學生劉倩倩認為,社會化一年多考并讓考生自主選擇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時間的可調節性,能夠減輕考試壓力。“英語改革是外語膨脹教育之后的必然趨勢。其實,英語學習應該就是重自主而非強制。”青大師范學院大學生王迪說。
“高考英語改革本身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英語重新回歸語言交流工具的本質,但也不能將英語地位過分拉低,一棒子把英語‘打死’也不理性,我們一線英語老師最怕英語改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58中高三英語教研組長王付波表示。記者 單俊楠 實習生 吳心怡
■政策答疑
在校高中生將不受影響 面對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可能會出現的巨大影響,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擔心正好趕在“坎兒上”,對此,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高考事關重大、涉及面廣 ,要按照積極穩妥 、統籌兼顧 、試點先行 、有序推進的原則,充分考慮現有改革基礎,充分考慮相關實施主體對改革的實現能力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強具體實施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審慎操作,做好試點工作,逐步推開。
要充分考慮教育的周期性,要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提前一定時間公布,確保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響,給考生和社會以明確穩定的預期。
■專家點評
開放高校自主招生是趨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現行的高職招生過于單一,主要還是看分數,我國從小學到初中都不重視技能教育,高職需要更加多樣性的標準。因此,高職的新招生制度還有待觀察。
儲朝暉認為,普通本科學校類別非常多,不應將分數當成唯一標準,更應該看學生在專業上是否有潛力,而這一問題在招生中一直被忽視。目前自主招生的學校并不多,未來全面放開高校自主招生權利是大的趨勢。
據《京華時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