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習記者 鄭穎雪
本報記者 戴玉亮
本報通訊員 李志軍 11月13日上午,記者見到壽光市上口鎮付一村"第一書記"楊友泉時,他正在即將竣工的新衛生室現場忙活著。
"‘第一書記’駐村后,村里的變化太大了。"付一村村支書牟建國說。
今年初,剛來到付一村,"第一書記"楊友泉就帶領工作組多次登門走訪群眾。路難行,是村民反映的最突出問題。
"村里很多地方地勢低洼,雨天積水嚴重,一下雨村東邊有些屋里都進水。"
"全村就一條南北路,還被大車壓壞了,到曬麥子的時候進不來出不去。"
在不斷召開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后,楊友泉決定從硬化村路、暢通水溝、低壓改線、統一供水等方面入手,首先改善村里的公共設施。
從幫扶責任單位壽光市衛生局,楊友泉爭取到資金10萬元,然后又協助村兩委清理和征收往年土地承包費欠款13.9萬元。
"村民聽說修路,捐款非常積極,90歲吃低保的大爺都來捐款,但考慮到他的情況,我們沒有接受。"牟建國說,另一位村民劉高九也是村里的低保戶,但修路時他捐出了500元。在大家的支持下,全村捐款達到了23.6萬元。
如今,付一村新修聯村柏油路2200米,新修村內柏油路860米,硬化其他村路1100米、拓寬480米,整修排水溝600米。
實現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的根本。
付一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集體經濟薄弱。在改善村里的基礎條件后,楊友泉和工作組為付一村出謀劃策,流轉土地280畝,建設了永泰農業園區以及配套的蔬菜市場。
"前期18個棚已經完成,棚內全部種植絲瓜。農業園建成后,不僅能帶動村民學習新技術,走科技興農的路子,還能幫助當地村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壽光永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兵說。
"村民的土地流轉出去后,1畝地每年凈收入1000多塊。如果兩口子都在農業園打工,一年工資就有6萬元,不比自己種棚掙得少,還能少操心。"楊友泉說。
付一村原有的衛生室在村兩委的一個角落里,進出非常不方便,而且衛生室條件差,設施不完善。
借助幫扶單位是衛生局的優勢,楊友泉多次請局領導進村調研,最終獲得支持資金15萬元。
在付一村規范化衛生室建設現場,楊友泉介紹,該衛生室約占地2畝,是今年壽光新建村級衛生室中規模最大,也是最規范的一個。壽光市人民醫院將為其統一配備相應設施和診療器械。目前新衛生室主體已經完成,室內裝修也已進入緊張的收尾環節。
"到了村里,就要擔起‘第一書記’的責任。
摸實情,
辦實事,
一諾千金。"楊友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