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海建 在湖北武漢的崇仁路小學,11歲的楊贍聞算得上名人,從一年級起陸續擔任班長、中隊委和大隊委,如今剛剛被同學們一致選為“學生校長”。楊贍聞的成長離不開其父母對情商教育的情有獨鐘。“從三年級起,每年暑假會送兒子到廣州參加演講、財商等訓練營。”楊贍聞的媽媽介紹,“在兒子的情商培養上,已經花費了6萬余元。”(11月19日《現代快報》) 三年6萬塊錢的代價,當然不是普通家庭能付得起。就算當真去學了,也未必個個都能立竿見影。這些年,情商在中國是個流行而時髦的詞。對于時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來說,不管IQ(智商)還是EQ(情商),反正都是很Q的大事。
重視情商,確實很有必要。情商的定義盡管各有其說,但基本關乎一個人的性格、精神、意志、心理等形而上的范疇。這些意識力盡管無色無味、無聲無息,卻客觀左右著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情商教育的責任,在于教會孩子怎樣做一個人格健康、有情有義的社會人。有需求,則有市場,不少城市的情商培訓機構開始勃興。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就曾提議,“中小學應當設情商教育課程”。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時間很火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與其說是親子真人秀,不如說是親子情商秀更準確。
中國人其實也不是沒有重視情商的傳統,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算是對情商之意最精華的表達。只是眼下而言,教育部減負“國十條”還前途未卜,指望學校能在課堂時間中辟出“情商課”,好像有點不現實。不過,情商教育本就該是義務教育的目標之一,何苦逼著家長花錢去校外“進修”——除非學校是只負責智商教育的培訓機器。
情商教育應成為孩子的必修課。就算開設專業課屬于奢望,也得明白一個基本道理:每個學科,其實都可以是情商課。人教的學問、為人而做的學問,哪能不諳人倫情理?漢語言文學就不說了,處處人情世故,就算數理化科目,誰說就不能滲透情商教育——重慶不還有老師用評書形式上數學課嗎?只是,情商課與情商教育再好,千萬別弄成新的形式主義才好。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