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收藏,多數人的印象都是為了保值增值。不過,對于家住李滄區汾陽路的薛文泉老人來說,家藏1400多塊手表不是為了佩戴和升值,能修好才有成就感。
著迷舊貨市場淘回“壞”表 今年75歲的薛文泉老人前半輩子一直都在跟表打交道。父親就是一個修表匠,從小耳濡目染的他自然對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十幾歲時,我就跟著父親學徒,后來上班了就在水清溝一家鐘表店修表。現在退休了,不過還是放不下表。 ”
薛文泉說,他的工資有限,沒錢買動輒十幾二十萬元的世界頂級名表,但是看到沒見過的表就心里癢癢,于是他經常坐公交車往返于老滄口和市南市北的收藏品和舊貨市場。 “我買來的都是不走字的‘壞’表,這種表便宜,一般只有幾十元,這樣用我的退休金就能多買幾塊。 ”薛文泉特別樂觀,在他眼里表的品牌不同、做工不同,價位會有差別,但新和舊、好和壞其實并不太重要,因為幾十年積累的經驗,練就了他一手高超的修表技藝。
愛好不戴不賣修表成“癮” 昨日,記者在薛文泉老人家看到了他的寶貝。 “這十盒子都是我收藏的手表,床底下還有二百多個擺鐘。 ”薛文泉把一盒子手表倒在床上,輕輕地用手一個個攤開,“這都是怕表面被表帶劃傷,故意把表帶摘掉的。 ”薛文泉說,每個盒子上他都會貼一個標簽,上面寫明是什么產地的手表,一共有多少塊。“不算我的擺鐘,這里有1400多塊手表,從國產到進口,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到近期,只要青島舊貨市場有的‘壞’表,幾乎都被我淘回家了。 ”
記者注意到,盡管薛文泉收藏了很多手表,但自己的手上卻沒有戴表。 “我從不戴表,不習慣手上有個累贅,我就喜歡修。 ”他的老伴告訴記者,薛文泉收藏的都是機械表,每天吃過早飯后就會坐到寫字臺前,擺弄這些表。他會給這些表排個次序上油上弦,午飯后又繼續坐在那里接著“工作”。 “我們倆在家的時候,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他修表簡直是成癮。 ”
心愿不傳子孫捐贈博物館 薛文泉老人告訴記者,同樣一個品牌的手表,從外觀上看或許沒太大差別但內部構造可能完全不同,尤其是機芯型號,不同年代的區別可大了。他挑了七塊上海手表廠生產的男表指著說,“外觀看這幾塊表幾乎一個模樣,其實它們是跨越五十年的七代產品。從小小的機芯就能看出我國制表行業的時代發展。 ”
薛文泉說,他收藏的市值最高的一塊表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產的老梅花男表。這塊表的市值現在是一萬元以上,他當年從舊貨市場淘來的價格只有百十元。不過他認為最珍貴的一塊卻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亨得利定制的懷表,六七年前他從昌樂路市場以500元的價格淘來的,現在市值也有1500元以上。“這塊表最值得珍藏的地方是,它是目前我見過的國產最早的五針表。即除了時、分、秒三針之外,還有兩個表針可以當計數秒表使用。 ”
“去年,一個外地小伙子打聽到我收
藏表的事情后,專門來我家參觀,開口就要用70萬元把所有的表都買走。 ”薛文泉說,這幾年想買他表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他一律回絕了。“他們藏表是為了賣錢,不是真心喜歡。這些表都是我一只一只修起來的,我得給它們找個好人家。 ”薛大爺坦言,不想把這些寶貝傳給子女,“他們不喜歡這個,一千多塊表這么占地方,我可不想他們最后都給我賣掉。”他說,特別想捐贈給手表博物館,但是打聽了一圈似乎還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這是我50多年的收藏,希望它們有個好歸宿。 ”
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