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淑玉
煙臺空巢老人李春芳和老伴張大叔,看上去衣食無憂,但老人卻為找不到人說話發愁,無奈只能打電話求助。他們缺的是什么?顯然他們缺的是精神層面的關注,希望身邊能有人說說話,不至于“精神空巢”。 都說“養兒防老”,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為迫于生計,兒女很難常伴老人左右。我們也很難苛責老人的子女,沒能按照法律要求的那樣“常回家看看”。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類似李春芳和老伴這樣的空巢老人數字越來越龐大,因為子女長期不在身邊,這些空巢老人的身體、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已經在一些地區實施的互助養老模式可以鼓勵,老年人之間通過互相幫助、慰藉,緩解晚年的孤獨。當然,作為轄區成員紐帶的社區,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重陽節來臨,很多社區都組織了針對空巢老人的活動,然而,一天的熱鬧掩蓋不了老人剩下364天的孤獨。
在現階段,社區可以發揮的作用遠不止如此。社區不僅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空巢老人走出家門,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也可以調動社會資源,組織志愿者、社工、轄區居民等群體將對空巢老人的關愛常態化。
(作者為本報煙臺記者站記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