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id="4635895" md5="" sr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30922/e89a8f2ab05d13a85ff51e.jpg"/>
昨天,4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大師,來到紅島韓家民俗村會議地點,探討中國民俗發展和理論研究,為《山東省志·民俗志》的編撰提出合理化意見。青島市
木質漁船制作技藝也有望成為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也在熱議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中秋節不能成為
月餅節,而更應具有一些文化特色、文化意義。
????專家
中秋不能成月餅節
昨天上午,中國民俗志編修理論和實踐學術研討會在紅島韓家民俗村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探討中國民俗的發展研究。"中國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中國民俗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義,不過目前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存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包裝、過度利用的現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朝戈金介紹說,中秋節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中秋節本身越來越缺少節日的氣氛。"我了解的情況是,不少地方過中秋節基本上就是吃幾個月餅,一家人在一塊坐坐,缺少相應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介紹說。會議間隙,其他的參會人員也對"中秋節成為月餅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秋節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
市民
中秋節過得沒意思
中秋節真的要成為月餅節了嗎?記者對此做了一番調查,其中有八成市民表示 "今年中秋節過得沒意思!""這要是放在前幾年,中秋節的時候不僅可以跟家人團聚吃月餅、看晚會,感覺節日的氛圍也比較濃,比較有意思。可是現在感覺過中秋就是吃幾個月餅,跟走過場似的。"市民張女士說,中秋節當天他們一家4口人吃完晚飯,看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視,就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了。
也有一些市民認為,中秋節不僅成了"月餅節",更沒有節日氣氛了。"以前過中秋節,哪怕能吃上一半月餅,心里也感覺舒服,也感覺有意思。現在中秋節都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卻沒有了節日的氣氛。"家住萊蕪一路的市民趙先生說。
建議
市民中秋文化活動需豐富
對此,青島民俗博物館原館長、青島市民俗協會會長田清來表示,八月十五嫦娥奔月,圓圓的月亮象征著家人的團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活動也越來越多,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中秋節吃月餅實際上是一個由頭,更重要的是吃月餅、看月亮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人們在中秋節的文化娛樂活動要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有一些欠缺,市民們中秋節的文化娛樂活動還有待于進一步豐富。"田清來告訴記者。
相關鏈接
古船制造技藝有望成國家級非遺
據中國民俗志編修理論和實踐學術研討會會務組相關負責人
劉群英介紹,紅島的木質漁船制作技藝已經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他們正在將該技藝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了解,木質漁船早在清朝咸豐三年就已經開始生產,后經不斷改進完善,成為適應漁業生產作業的漁船,代替了幾百年來沿用的木筏。木質漁船從選料加工到漁船成型10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長期以來,木質漁船的制作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
如今,雖然有關機械漁船的工藝流程已經很完善,但真正的木質漁船加工技藝(手工絕招)仍然像千余年來那樣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難于言表和形成文字。從選料到加工都采用眼看、手柞等方法,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全憑經驗掌握。"木質漁船制作技藝確屬典型的民間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質漁船生產工藝的改進與傳播,形成了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統一的獨特的文化體系,是其它文化體系不可代替的。"劉群英介紹說,韓家民俗村挖掘傳承了先人的木質漁船制作技藝,搜集整理了古木質漁船21艘。紅島當地漁民出近海,張幢網捕小蝦、張趟鉤釣逛魚,還是使用木質漁船,且一直延續至今。(記者 王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