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全科醫生正在為居民量血壓。
近日,
青島市衛生局副局長魏仁敏參加“行風在線”時透露,相關部門正在考慮全市重新構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
全科醫師制度并在今年開始試行。9月15日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全市各區都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這一制度,市立醫院、市中心醫院、海慈醫院三家大醫院,將作為首批試點醫院,計劃專門設立全科醫生科,為社區“生產”全科醫生,屆時,老百姓除了必須去大醫院看病外,其余的小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
私人醫生”的上門服務。
社區坐診,上門服務 據了解,全科醫生不是在大醫院里工作,而是在居民的社區內,類似于私人醫生。全科醫生會長期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跟蹤涉及從兒童到老年人各個年齡段人群。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社區門診坐診和上門服務的方式,成為居民的“私人醫生”。
“其實全市各區早就在根據實際情況做全科醫生的系統了,現在我們局每個周都要開兩次會 ,就全科醫師制度的逐步推行提出建議,爭取年內就把這個制度做出來并落實好。”市衛生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說,該制度第一步要邁出的就是計劃從社區衛生中心選擇一定數量的醫生進行培訓,拿到全科醫生執照。“全科醫師制度建立后,到時居民除了急癥需要到大醫院急救中心看病外,患其他的病都由全科醫生負責,居民需要看病時找到全科醫生,由全科醫生和醫院的專科醫生對接,全科醫生要給居民安排好時間段找哪一個專家,解決實際問題。
相當于“私人醫生” 全科醫師制度建立后,居民看病程序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魏仁敏表示,目前居民排隊到大醫院看病非常耗時,全科醫師制度建立后,全科醫師要作為居民的健康利益代理者和醫療費用的“守門人”,讓居民在就醫感受上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全科醫師制度建立后,一方面基層醫療衛生隊伍以全科醫生為主體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會有較大提高;另一方面 ,病人首診在基層,會產生三個變化:看病更方便,省去了到大醫院排隊等候的煩惱;看病也會更便宜 ,可以降低小病的醫療費用 ;資源配置更合理 ,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可得到一定緩解。
市南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在江蘇路街道、八大湖街道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創了“全科醫生團隊”服務新模式,以“3名全科醫生+3名護士+1名公共衛生醫師+1名社區義工”的組隊模式,不僅要上門給居民查體,還會針對一些隱患做好防范,比如檢查樓道里的感應燈是否好用 、廚房、衛生間等處地面是否平整防滑、室內采光是否充足等等 。
而其他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開設了“治未病”科室,市南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主任戴明說,全科醫生可以盡可能地做到防“病”于未然,明年計劃在市南區全區推廣,為了配合這一團隊,他們還專門聘請了市立醫院中醫科專家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參與社區坐診、為社區居民轉診住院聯系床位。
醫院設全科醫生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院工作人員說,為了更好地配合島城全科醫生入社區工作,市衛生局前期召開了相關會議,打算在市立醫院、海慈醫院、市中心醫院成立全科醫生科,具體就是為了給社區醫院培養并輸送全科醫生。記者了解到,這一科室是一個介于職能部門和臨床部門之間的科室,這也應該是推進社區全科醫師制度的一個輔助手段,讓社區和醫院銜接“無縫隙”。
除此之外,市中心醫院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也已于近期動工。該基地將建成總面積4929.56平方米的模擬教學樓,設置內科、兒科等 13個模擬科室,為剛畢業的全科醫師提供系統模擬實踐場所。這個全科醫生臨床培訓基地建成后,各大醫學院的畢業生到醫院就不再是直接跟著臨床醫師實習坐診,而是先到這個基地內進行系統培訓、模擬實踐。各科室的主任、教授將作為主講老師對其進行培訓。中心醫院一位工作人員說。記者了解到若是畢業生輪轉于不同科室,該科室主任一次只能帶一兩名學生,而且由于人員流轉分散,花費的精力也會很大,但實行全科醫生培訓之后就不一樣了,一位科室專家最少一次性可對50個全科醫師進行培訓。
“5+3”模式培養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的職能就是把入戶檢查變為常態,之后嘗試建立一個智能平臺,預想將達到這樣的水平——醫生拿著設備走到這一戶門口,就自動顯示上次入戶問診時間、詳細病情等信息 ,再有針對性地做檢查、給出建議和治療方案。同樣,這次的問診也會被記錄在數據庫中,為下一次看病做準備。”市衛生局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個設想 ,真正實施起來還需大量的技術、資金做支持,政府其他部門也需要共同努力,總之是一個長期堅持方向。
另外,市衛生局專家說,為了解決社區全科醫生待遇較低、工作量大的舉措之一,還將建立以按簽約居民數獲得服務費為基礎的新激勵機制,完善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補貼政策,同時拓寬全科醫生職業發展路徑。據了解,全科醫生培養將逐步規范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 文/記者 郭玉華 圖/本報記者 孟達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