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習武人收徒不收錢
武俠小說中的螳螂拳并不是什么名門大派,卻被認為“經久不衰”,尤其在青島非常流行。
80歲的王聚勝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界最年長、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至今仍然恪守傳統的武林習俗,他從不公開收徒,收徒弟需要有熟人介紹才行,也從不收錢,“當年師傅教我也沒有收錢,收錢就傳承不下去了。”
王聚勝沒有專門的練武場地,住在浮山新區的他在附近的山上找了一塊場地練武用。“現在在武館里教的,有很多都是花拳繡腿,一個月交一兩百塊錢,你不去,師傅也不找你,這能練出什么東西來。”
王聚勝的執著源自于建國初跟隨師父學拳時傳承下來的武林習俗。
18歲那年,在交通局做裝卸工人的王聚勝經同事介紹,拜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一代宗師郝斌為師 ,系統學習太極梅花螳螂拳。
史料記載,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后,先后有多位傳人到煙臺、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于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太極梅花螳螂拳等四個拳派。王聚勝師從的郝斌正是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的第三代傳人 。
建國之初的青島武林正處于蓬勃發展中,一批在舊時國術館訓練過的拳師繼續設場收徒,傳授各自流派的武技,除了螳螂拳,在青島教授拳法的還包括孫臏拳大師孫文賓、練習長拳的馬文章、擅長查拳的徐杰三等著名拳師 。
彼時,各大武林門派往往最看重的就是傳承,如果得到了一個好徒弟,那就是代表本門的拳術和功夫能夠傳承下去的,所以師傅教徒弟一般都不收錢。
“我們那時候練武得有熟人介紹才行,大家都是爭破頭想去學武,師傅也樂意傳授,而且徒弟拜了師傅,那就是一家人了,雖然不收錢 ,但逢年過節,都會去看望師傅。”王聚勝說。
從一開始練拳,師傅就教導王聚勝,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練拳最基本的是要忍耐,要堅持。“師傅說,練拳有三關,第一關是站樁的基本功練習 ,第二關是結婚,第三關是就業,就是結婚工作之后也不能耽誤練拳,不然就荒廢了。”王聚勝回憶道。“那時候白天上班,只有白天大清早起來和晚上上完班后的時間用來練功。”
習武之人最看重的就是俠義 。王聚勝遇到不平之事時,無論自己還是他人,往往會站出來打抱不平 ,早年還曾為此得罪過單位領導,落得工資“三級沒漲”。
門派傳承“餓死不倒桿子”
和王聚勝一樣 ,嶗山派慈善門掌門陳世富骨子里也有一種對傳統武林的敬畏。
2002年,而立之年的陳世富在外云游多年后回到了老家黃島 ,到當地一所職業中專里當老師 ,并利用閑暇之余教徒弟練拳。
一開始,陳世富秉承傳統的收徒習俗,“練武的人首先是為了行俠仗義 ,而不是出去鬧事。”
“不是什么人想學就學的,收徒弟看緣分,還看武德,一看文身染頭發的絕對不收。”陳世富說,“武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要是老想著打架斗勇,那其實是練不好功夫的,因為你理解不了功夫的真正內涵。”
陳世富說,自己心里還留有那種傳統武俠師徒傳承的烙印。
按照陳世富的自述,他與嶗山派的結緣跟武俠小說里常見的“機緣巧合下碰到世外高人”的套路有著相似之處。
因為受電影《少林寺》的影響,出生在大場鎮的陳世富從小就在村里跟著一個師傅學習少林棍法。1984年,12歲的陳世富因為餓肚子,獨自離家混飯吃,從大場鎮一直走到了嶗山附近,遇到了嶗山派慈善門第三代傳人慈善老人 ,從此進入深山,改練道家內家拳。
“當時,我在路邊練拳,師傅看到了,然后展示給我他的拳路,我怎么著也打不到他,感覺很神奇,所以就跟著他學了。”陳世富還記得,慈善老人很喜歡他,還經常給他買姜糖吃。
期間,陳世富曾輾轉游離于各大門派,但因為被慈善老人指為門派繼承人“頂門弟子”,千叮萬囑“餓死不倒桿子”,陳世富才“將門派的傳承作為比生命還重要的事業。”
質疑聲中謀生存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陳世富并沒有對外宣傳他的嶗山派慈善門傳人身份。只是在2012年12月,陳世富參加了一個由中國民間武術家聯合會組織的大會,大會組織方將其稱為“嶗山派掌門人”,自此之后,“嶗山派掌門人”的名號不脛而走。
不同于有傳承的螳螂拳派,曾主編過《青島武林百年》的青島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周濤對嶗山派提出了質疑,“應該說青島沒有嶗山派,如果說嶗山派武術,那應該起源于匡常修道長,這個是歷史上存在的。”周濤告訴記者,“武林門派最講究的是,有傳承,有淵源。”
對于外界質疑的傳承問題,陳世富專門委托一個弟子去查找相關資料,“嶗山派秘傳門派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因而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一直秘密傳承。”
為了證明本門功夫的厲害,陳世富往往選擇傳統武林慣用的路子,請人直接“切磋”。在8月6日的天山武林大會論道現場,當聽到現場觀眾起哄時,陳世富直接邀請兩個觀眾上臺比試,在對方擒拿陳世富時,陳世富用拳法的旋勁拿住對方手腕,卻因為用力過猛差點將對方手腕弄傷。
民間對于傳統武術一直不乏質疑聲,特別是2007年在中央電視臺開播的《武林大會》讓觀眾更加懷疑,傳統功夫是否真那么厲害?
“那個武林大會我看過,因為規則限制,練武的人和沒練武的人上去比試沒有區別。”陳世富告訴記者,比武規則中禁止使用擒拿、破骨等招數,更不能碰一些要害穴道,這恰恰限制了傳統武術的發揮,“中國傳統的武術講究的是實戰性和技巧性,講究用最大的力量攻擊對方最弱的地方,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化解對方的進攻。”
爭掌門寶座不再靠“武斗”
有武林門派的地方,就會涉及到掌門人繼承的問題。
雖然官方不再承認武林門派,但是民間關于掌門人繼承的爭論還是相當激烈,單單一個太極梅花螳螂拳,就有三個掌門。
2011年10月15日,青島武術協會召開了“青島市武術協會第二屆螳螂拳學術研討會”,最終認定螳螂拳分為四大拳派:太極梅花螳螂拳、太極螳螂拳、七星螳螂拳、鴛鴦螳螂拳。其中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傳承人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太極梅花螳螂拳拳派的掌門人之爭主要牽涉到孫德龍和張維福兩人,從傳承來看,兩人確實是該拳派的傳人 。孫德龍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第三代掌門郝斌的徒弟加外甥 ,還是青島郝斌太極梅花螳螂拳推廣中心的法人 ;張維福則是郝斌的徒弟孫雪坡的徒弟,也就是郝斌的徒孫,同時也是青島太極梅花螳螂拳武館的法人 。張維福和孫德龍都曾稱自己是第四代掌門。
后來,王聚勝也站出來認為,他才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的掌門人 ,因為郝斌的遺囑中明確指定他來繼承這個拳派的掌門,“郝斌去世后,給我留了遺書,當時這個遺書是交給了市北區武術協會,由協會轉交給我,但時任武術協會會長的孫雪坡將這個遺書壓了23年,直到2007年我才知道。”王聚勝說,現在學生和師兄弟都認可他這個掌門。“師傅走時,東西都留給了我,包括劍棍等器具,還有拳譜。”
“王聚勝確實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傳人之一,是武術界的前輩,至于掌門人他可以自己叫,武術協會對于這些舊習的態度是關起門來怎么叫都行,但是作為協會,我們不承認這個。”對青島武林非常熟悉的周濤說,武術協會現在推崇的是設場地教學,只要大家認可你優秀,認可你的拳種,就可以教學,“但作為拳種,如果想要成為正式的傳承人,必須要有法人資格 ,在民政局登記、在體育總局注冊,這樣我們才承認。”
但注冊武館所需要的場地、注冊資金、教練資格證等條件,王聚勝一樣都沒有,最終在官方認定的太極梅花螳螂拳傳承人中,孫德龍和張維福并列入選,沒有王聚勝。
當然,這個認定、爭議過程,已沒有舊時門派之爭中的過招、比武等“武斗”,顯得“文明”了很多。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