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瞄準
中小企業“
愁事”辦“好事”,去年中小企業利稅
增幅全省第一
本報記者 王福錄 本報通訊員 李平 王棟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企業盼什么,我們就干什么”
竹子能織布做衣服?可真新鮮!5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鄒平縣豪盛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建中高興地拉著記者參觀生產車間、樣品展室,只見各種竹纖維加工生產的產品琳瑯滿目。王建中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經過兩年科研攻關開發的‘竹代爾’纖維系列產品,打破了歐洲對該技術30年的壟斷地位,引領了一場竹纖維革命……”
創造這一傳奇的王建中,原是當地一位農村青年,經過十幾年“滾雪球”,把家庭小作坊發展成私營企業。前年他獲知一條信息:利用竹子作原料生產纖維,可緩解糧棉爭地矛盾,前景廣闊。他果斷決定拿出2200萬元,與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簽訂合作研發協議。市中小企業局得知后,將其列入濱州市重點研發項目,投入扶持資金450萬元。今年3月12日,第一代竹代爾系列產品亮相中國針織品博覽會,引起業內轟動。現在,豪盛集團已經擁有總資產5.2億元,員工2400名。去年銷售收入達13億元,實現利稅9100萬元。王建中說:“政府部門針對‘愁事’辦‘好事’,是中小企業的‘
紅娘’‘
保姆’‘貼心人’!”
然而過去王建中可不這樣認為。“進城找不到門兒,辦事找不到人兒”,是濱州市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之初,市委、市政府聽到中小企業主最多的“埋怨”。對此,市委書記張光峰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鄭重提出,“群眾盼什么,我們干什么”,要針對中小企業的“愁事”辦“好事”,做中小微型企業的“紅娘”“保姆”。
去年8月18日,濱州中小企業翹首以盼的公共服務中心掛牌辦公,內設開放式服務大廳、業務洽談室、信息化體驗室等,擁有齊商銀行、浦發銀行、濱州市擔保中心、君諾信息咨詢公司、技術轉移中心、律師事務所等23家窗口單位。中心主任賈士兵告訴記者,到今年4月底,他們已經為980多家中小微型企業提供了服務。通過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2.8億元;協調6家擔保機構,為企業擔保融資3.6億元。其中,2家企業在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掛牌,直接融資3300萬元,實現了濱州中小企業在該中心掛牌“零的突破”。
“不僅要等客上門,更要下基層進企業主動解難題”,濱州市中小企業局局長常學鋒經常這樣說,也帶頭這樣做。他帶領一班人每月拿出三分之一時間下基層,調查研究中小企業的所思所需。調查中他們發現,盡管濱州市已經涌現出博興商用廚具、好生家居、惠民繩網等中小企業產業集群20個,其中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有6個,但是普遍存在集群產業層次低、產業鏈短、高端人才少等問題。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中小企業局與相關部門協同,編制了《濱州市產業集群提升培育工程實施方案》,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動力引擎。
通過向上級爭取和地方籌措,已先后投入財政資金5100多萬元,建成了2個國家級示范公共服務平臺。今年年初,該局又對全年的中小企業工作指標進行了詳細的分解,組織實施了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圍繞改善環境、提升服務,重點抓好15件實事。為了幫助中小微型企業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風險,他們還從全市選擇320家中小微型企業,進行免費“法律體檢”。現在,由10名律師組成的濱州中小企業法律專家服務團,已經開始進駐企業“號脈”。
既“雪中送炭”,也“錦上添花”。濱州市通過周到的“保姆式”服務,促進了一批小微型企業膨脹壯大。位于鄒平縣青陽鎮的山東開泰工業科技有限公司,原是當地青年張來斌創辦的一家小型私營企業,主要生產金屬磨料,規模小,科技含量低。針對該公司的這些“愁事”,政府部門積極牽線搭橋,幫助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公司現有員工160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450人,教授10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公司還與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山東大學等11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先后參與制定了19項國家和行業標準,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于一體的國內最大智能拋噴丸裝備、環保設備、耐磨配件及金屬磨料專業生產商,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5.6億元、利潤2.8億元。
中小企業異軍突起,已經成為濱州經濟的生力軍。據了解,2012年,濱州全市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41億元,實現利潤87.1億元、利稅170.2億元,分別增長21.1%、71.4%和50.7%,增長幅度居全省第一位;今年1至4月份,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6%、56%和34%。
(http://paper.dzwww.com/dzrbnew/dzrb/content/20130519/Articel01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