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童謠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童謠既開發(fā)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認知力,又成為其玩樂的組成部分。隨著科技的進步,孩子們可以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多 ,玩具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童謠的傳唱度也沒有以前那么高,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依舊熱愛童謠,創(chuàng)作童謠,今年75歲的王玉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文學創(chuàng)作的苦與樂 說起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王老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小就熱愛文學,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上高中時就開始學寫詩歌,“發(fā)表的第一首詩叫《運肥歌》,在1959年刊登在《海鷗》雜志第六期上,我當時看到自己寫的作品變成鉛字,別提多高興了。”他說,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他寫的作品主要是以反映學生勤工儉學和時代精神為主,在青島市文聯編印的《民歌選》、《群眾創(chuàng)作歌曲》和青島市藝術館編印的《活頁歌詞》上,經常能看到他的名字,其中一些作品還多次在各種文藝匯演中被演唱甚至被青島市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播放。
王老先生說,后來還讀高中的他被青島市文聯吸收進詩歌組,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成員,“那時候我們經常到工廠、農村、軍營采風,積累了很多素材,同時還能與魏巍、劉知俠等來青島的知名作家交流,向他們請教創(chuàng)作經驗。”他說,那段經歷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影響很大,創(chuàng)作水平提升很快,不少作品已經開始在《少年文藝》、《上海文學》、《北京文藝》、《小朋友》、《北京日報》等全國性刊物上發(fā)表,“當時最高興的是我寫的一組反映海邊生活的作品《海邊孩子的歌》在1964年第三期《 詩刊》上發(fā)表了,當時還特意買了本收藏了起來。”王老先生樂呵呵地說。“很多東西不是說在城里偶爾下去采采風就能了解的,只有深入生活,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寫出真情實感。”
堪稱經典的童謠越來越少 在他的剪報冊里,一張民國年號的《中央日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王老先生告訴記者,上面標的民國七十八年是1989年,當時海峽兩岸開始正式有文化交流,他所創(chuàng)作的一組以大海為題材的詩《海上隨想》被臺灣的《中央日報》選中 ,刊登了出來,“當時海峽兩岸因為歷史問題已經多年沒有聯系,兩岸剛開始建立聯系的時候,文學作品就起到了兩岸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他說,文學作品當時是兩岸交流的先鋒,他能參與其中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當談起今年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時,他說,近幾年他的主要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童謠上,“現在童謠作品有不少,可真正能被廣泛傳唱的卻很少,更是沒有像‘小燕子,穿花衣’一樣可以被稱為經典的作品,所以我現在主要就是從事童謠的創(chuàng)作,為童謠的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
他向記者介紹說,現在市場上雖然兒歌作品集很多,包裝也各種各樣,可如果細看里面內容的話就會發(fā)現不同的兒歌集中收錄的作品是重復的,總的兒歌創(chuàng)作量并不大。“現在充實兒歌創(chuàng)作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已經寫了好多年的兒歌了,也認識了很多同樣從事兒歌創(chuàng)作的人,這其中大部分年紀都在五十歲以上,年輕人從事兒歌創(chuàng)作的很少。”他說,現在各種媒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商業(yè)化,很多媒體對于兒童文學不是很重視,刊登的這類作品越來越少,兒童文學作品缺乏展示自己的平臺。
為孩子們寫他們喜歡的童謠 “童謠其實也是一種傳承,現在小孩子學詩的時候背的駱賓王的《鵝》應該算作古代的童謠,之后不同的年代也都有各種廣為傳唱的童謠誕生。”王玉老先生說,現在社會環(huán)境比較浮躁,不少文化從業(yè)者沉不下心來從事童謠的創(chuàng)作,而且現在孩子們的娛樂項目也比較多,各種玩具,電視電腦等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時間,大部分孩子課后又被家長送去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也沒什么時間傳唱童謠,“其實不光是童謠,我們有很多經典的文化傳承都在丟失。”
他說,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些好的、適合他們那個年齡段的人的歌曲,那他們就只能去學平時能接觸到的歌曲,現在不少流行歌曲尤其是網絡上流傳的口水歌在歌詞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很多甚至不應該讓小孩子接觸,可正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兒歌供他們選擇,于是各種歌曲在孩子們中間流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有更多的人進行童謠的創(chuàng)作,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當記者問及他那么大年紀了,如何才能寫出讓小孩子喜歡的作品時,他笑著說,這要熱愛生活,保持一顆童心,多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比如有一年剛下完雨,我去公園里散步,在荷花池邊上看到水珠在荷葉上滾動,鳥和小青蛙在上面唱歌,覺得挺有意思的。回來之后就寫了《荷葉》,最后這首兒歌還獲得了宣傳部組織的全國優(yōu)秀童謠二等獎。”他介紹說,好的作品都是要從生活中來,同時要注意學習孩子的語言,“現在我經常跟我外孫一起玩,聽他是怎么描述周圍的事物的。現在寫完一首童謠之后會先讓他看看,看他是否喜歡,有時候他還真能提出不錯的修改意見,現在他是我的半個老師。”王老先生說,童謠主要應該適合兒童傳唱,語言要有童趣,要淺顯易懂,朗朗上口,讓孩子們喜歡聽,喜歡唱,是比較考驗功底的事情,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觀察,多學習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他說,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開始重視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了,一些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全國優(yōu)秀童謠評選,而各級地方政府的文明辦、文聯也會舉辦兒童文學的評選,將優(yōu)秀童謠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載體而受到重視,“雖然現在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隊伍在整個文化從業(yè)者中還比較小,不過相信隨著人們對兒童作品的重視,兒童文學終究會迎來新的春天的。”他介紹說,現在已經有10本書已經刊印出版,同時還有兩本正由出版社進行編稿,今年也會與讀者見面,“現在我差不多已經放棄了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集中精力寫兒歌,希望能為童謠的繁盛盡到自己的力量。”
文/圖 記者 陳俊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