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月2日,在青島劈柴院劇場,臺前的木偶伴著樂曲一邊扭頭擺臂,一邊瞬間變臉,讓現場觀眾無不拍手稱贊。作為表演者,萊西
木偶戲的第五代傳承人張文賢深知,這場木偶戲《逛新城》之所以讓臺下的觀眾大呼過癮,除了木偶戲自身獨特的藝術表演方式外,還要歸功于自己把川劇“變臉”這種藝術融入到了木偶戲的表演中。
□ 本報記者 張忠德 本報通訊員 馮連營 姜晶
演出來的危機感
萊西木偶戲,2009年入選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萊西市文物管理所的資料中,它的歷史要上溯到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是國內公認的木偶藝術鼻祖。
然而,1958年已名冠膠東的萊西木偶戲,在萊陽完成了它上個世紀的最后一場演出后,再與世人相見,卻已過半個世紀。2007年,萊西市木偶藝術團成立后,如何讓這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適應現代人的口味,成為藝術團成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0年,萊西市木偶藝術團的第一次商業演出在青島劈柴院劇場上演,正是這次演出,讓藝術團看到了木偶戲發展的困境。
由于萊西木偶戲表演停滯了半個世紀,當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時,演出的場地、伴樂的效果、面對的觀眾已經今非昔比。萊西市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告訴記者:“由于第一次到青島演出,我們也沒有專門的音樂,并且還是用現場演奏這一傳統的演奏方式,現場比較混亂,聲音聽起來很嘈雜。”
如果說音樂的伴奏是后天硬傷,那么演員的語言就是先天不足了。作為萊西市木偶藝術團的導演,呂旭東對這個問題顯得格外苦惱。他說:“在青島演出時,因為萊西當地的農民不會普通話,只能用方言唱地方的戲曲,這種方式,倒是挺新鮮,觀眾也挺喜歡,但是究竟演了一些什么,觀眾卻聽不懂 。”
除了受到方言和伴樂所限外,一些老演員都已是四五十歲,記不住大段臺詞,這也影響了演出效果。木偶戲在青島市的這次亮相也只是讓觀眾看了個新鮮,而這個現實卻讓萊西市木偶藝術團感到了危機。
大膽“變臉”
“傳統的東西是很好,但是你原樣地去復原,跟這個時代就會產生斷檔,所以我們就想既要保留傳統的操作模式,又在內容和風格上按照現代人們容易接受的東西去發展。”呂旭東說道。
隨后,藝術團大膽地作出了讓木偶戲“變臉”的決定。呂旭東的計劃是引進時尚的元素,吸收其他民間藝術的優點,除了演員主力陣容年輕化外,形式上也要和當代接軌。
2012年圣誕節期間,張文賢借助川劇“變臉”的方法,在青島劈柴院劇場首次公開演出木偶“變臉”,8張面孔瞬間轉換,而且還加上噴火等內容,讓觀眾看到傳統木偶戲的新變化,獲得了觀眾的交口稱贊,這更加堅定了藝術團不斷拓展演出內容和形式的決心。
張文賢說:“我們過去的表演以戲曲為主,大家都知道,除了中老年人,年輕人對戲曲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把戲曲淡化了一下,以卡通的形式的演出劇目,也講普通話了,年輕人就喜歡了。”木偶戲童話情景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青島市群眾文化藝術館的上演成功,獲得了主辦方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恰恰驗證了這一思路的正確。
同時,一些專業人員的加入,也壯大了藝術團的創新力量。萊西市江濤影視制作中心的趙江濤通過電腦技術解決了一些木偶戲伴樂的問題,而該市糨模人第四代傳承人李澤志的加入,通過將襁模人的手藝與木偶的制作相融合,對于一直倚靠購進揚州產木偶的藝術團而言,這不僅是經濟上的福音,也帶來了原創木偶制作技藝的復興。
“變臉”后的出路
“變臉”后的萊西木偶戲,大受市場歡迎。
2010年8月,青島第20屆國際啤酒節巡演,萊西市木偶藝術團獲得組委會頒發的“最佳表演獎”;2010年除夕,他們走上了青島電視臺的春晚舞臺;2011年夏天,國際木偶聯合會向萊西市木偶藝術團正式發出了邀請,歡迎他們參加上海國際木偶節;2012年6月,他們又給亞洲沙灘運動會助過興;如今,木偶戲在青島劈柴院劇場則有了固定的演出場地
在萊西市木偶藝術團未來的規劃中,萊西木偶戲將在少兒化、低齡化方向發展,和國學結合起來,走勵志教育的路子。萊西市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還告訴記者,藝術團將圍繞木偶藝術開創文化品牌,創新現代曲目,開發木偶相關藝術品,拓展木偶和動漫結合的影視產業鏈,做大做強木偶文化產業。
目前,他們正在籌劃一部木偶動漫,以實景為背景,以木偶為主人公,拍攝一個關于萊西木偶的故事,借助新媒體讓萊西木偶戲走得更遠。
借助川劇變臉的表演方式,僅僅是木偶戲開始“變臉”的第一步。萊西市木偶藝術團通過保留木偶戲的表演精華,博取眾長,吸收新元素,力爭讓木偶戲滿足當代人的文化需求。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