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
市辦實事當中,
食品安全、停車場建設首次被寫進實事。食品安全和
停車難這兩個民生熱點話題入圍,讓百姓看到了市政府整治解決這兩項民生問題的決心。1月9日,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請他們解讀這兩大民生熱點列入實事背后的背景、意義和下一步的計劃。
實事4 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支持市區新建改造農貿市場15處,開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檢測6萬批次。
支持市區新建改造農貿市場15處,其中新建6處、升級改造9處。項目的實施有助于完善城區市場布局,提升農貿市場建設現代化和標準化水平,使周邊30余萬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快捷。
全年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檢測達到6萬批次,實現對重點環節、重點品種、重點區域的全覆蓋。項目的實施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解讀】 食安檢測6萬批次,分工明確 “食品安全檢測是檢驗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確保市民食品安全消費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們已經確定實施方案的內容。”市食安辦主任李明介紹,按照統一檢測計劃,統一經費預算,統一檢測資源使用,統一檢測數據利用,統一信息發布,統一監督考核的要求,統籌組織開展全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
實事里面6萬批次的要求,也有了詳細分工,主要包括市農委在種植環節開展農產品抽檢2600批次、開展農用地環境檢測8000批次,市海洋漁業局在養殖和捕撈環節開展漁業抽檢700批次,市畜牧局在養殖和屠宰環節開展畜產品抽檢5000批次,市糧食局在流通和儲備環節開展糧食抽檢3000批次,市質監局在生產加工環節開展食品等抽檢7000批次,市工商局在流通環節開展食品及農產品抽檢6000批次,市食藥監局在餐飲消費環節開展食品抽檢3500批次,市商務局在流通環節開展農產品抽檢3000批次,市食安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評價性抽檢4000批次、開展考核監督性抽檢2000批次,市衛生局開展風險監測3000批次,各區市食安辦組織對轄區內食品開展檢測共15000批次,全市共約6萬批次。
李明介紹說,食品安全檢測實施后將提高本市食品安全檢測率,擴大覆蓋范圍,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指標每千人6批次的標準,以正確反映本市食品安全狀況,有效防范食品風險。
據了解,2012年,本市新建改造的15處農貿市場已全部完工并開業,累計建設改造面積超過4.2萬平方米。在358家生豬屠宰企業、批零市場、肉品專賣店、集團消費單位,建成并運行了肉類蔬菜流通追溯管理系統。
【聲音】 扶持生態農業,少用抗生素 每天買菜是63歲的市民宋愛秋的一大樂趣,而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讓宋愛秋在日常買菜方面格外仔細。
宋女士說,平時她更喜歡去超市買菜。“為啥我多數時候即使不方便需要繞道、坐車,也會選擇去大超市買菜?個別的菜搞促銷時比農貿市場便宜只是次要因素,最主要的還是超市的蔬菜質量有保證,可能是進貨的貨源和一般的農貿市場不一樣吧。”宋女士說。
“關于食品安全問題,想提一些建議。第一,希望島城的一些大型農貿市場,在進貨過程中,對那些含有明顯農藥殘余的蔬菜多加注意。相關部門也繼續加大監管力度,讓市民可以吃上更多的放心菜,保證身體健康。第二,有些地方的農貿市場比較少,分布不均,冬天的話,老人出去買菜不方便,希望以后可以緩解,及時解決一些老年住戶冬天買菜難的問題。第三,每到冬天天氣惡劣的時候,一些居民小區的居委會會向居民提供一些過冬蔬菜,方便市民吃菜。前不久我朋友還給了我一張白菜票,換了兩棵大白菜。這個挺好,要是居民小區都實施的話更好。”宋女士說。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瘦肉精、染色饅頭、塑化劑等讓很多人談‘食’色變。”市政協委員、青島求實學院院長林夕寶認為,出于對利益的追求,很多地區的農業都患上了“大農業病”,反季節水果的生產加劇了藥物殘留,利用激素將雞鴨鵝等禽類生產周期縮短至28至45天,豬出欄時間縮短至2.5到4個月,更有不法分子在食品中添加不利于人體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和食品添加劑。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食品檢測體系不完善,造成劣質食品輕而易舉地進入到消費環節,危害百姓健康。
林夕寶認為,現在起應該加強食品安全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從源頭根治,扶持生態農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等。在食品檢測流程中,建立健全國家資質認定,明確準入條件、法則等。除此之外,最重要一點就是加大處罰力度,不管是經營還是生產,對非法添加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或添加劑的經營者必須進行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