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溫差發電點亮燈泡
11月23日下午,華電青島發電廠內一間百十平方米大的板房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陳鳳云、葛云征正在緊張地收集著實驗數據。在這個板房里除了葛云征面前的監視器外,剩下的空間就都被一臺臺發動機和一個個管道占有,這就是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科技項目“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研究及試驗”的實驗室。
既然是用海水溫差發電,那么海水肯定少不了,這也是實驗室外的兩根大粗管子的作用,就是靠它們從海里抽取海水。除了發電設備外,記者在實驗室板房外還看到了一個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裝置,葛云征告訴記者,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裝置主要是為了儲備實驗初期的電量。
在實驗室內,隨著設備的高速運轉,在監視器旁邊的一個電燈亮了起來,“這電燈用的電就是我們這套設備發出來的,就是用海水溫差產生的。”看到技術已經成型,連續搜集了 4個月實驗數據的葛云征露出了笑容。
四年時間達到世界第三
“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度差有著巨大的能量,有溫差就有動力,這在很多低緯度海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經過長達四年的研究,該項目負責人劉偉民提到近期完成的這項成果有著掩飾不住的欣喜,他告訴記者,“在低緯度地區,海洋表層海水溫度能達到25℃以上,而水深5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只有5℃,中間產生的20℃的溫差蘊含著豐富的能源,經過一系列的發電裝置就能持續發電。”
不用擔心傳統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對環境的破壞,海水溫差能源作為一種發電新能源,其前景無疑是可喜的。難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海洋能專委會秘書長、評審專家組組長王傳崑說,這是“中國海洋溫差發電的新生寶寶”,我國只用了4年時間,就成為繼美、日之后第三個成功實現海水溫差能發電的國家。
“藍色能源”引來世界目光
采訪中,劉偉民告訴記者,經過四年的發展,我國海洋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在國際上已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
“美國和日本使用海洋溫差發電比中國要早,但是我們的發電效率要比兩個國家都要高。”劉偉民說,美國在夏威夷試驗一座浮動式MINI-OTEC電廠,總發電量為50千瓦,凈電量為15千瓦。日本在南太平洋的瑙魯島建立一座陸上型封閉式電廠,總發電量為120千瓦,凈電量31千瓦,鄰國印度和日本合作,利用日本的技術在印度洋上安裝了1000千瓦的機組。
劉偉民說,發電效率越高,投資成本就越低,而這正是我們的優勢。這項“藍色能源”的利用項目一通過驗收,就引來世界目光的注意。“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能源公司總裁帶領專業團隊來青島找我們合作,國內年產值達100多億元的華彬集團也有意發展這項產業。”劉偉民告訴記者,目前日本佐賀大學也提出開展合作研究、交流的要求。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