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蕪木偶戲的表演者正在打扮木偶。記者 陸金星 攝
高密剪紙作品。記者 王濱 攝
2月5日,2012嶗山非遺節就將拉開大幕,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非遺精品將在嶗山區世紀廣場“打擂”,一展身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光鮮外表的背后 ,各項非遺精品的生存狀況差異懸殊:有的非遺演出團隊僅靠一批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硬撐 ,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有的則渡過生存難關,走向市場撈金取銀;有的則蓄勢待發,前景廣闊。記者選取了其中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剖析他們的生存狀況和應對之策,希望能給那些熱愛傳統藝術、繼續堅守非遺的人們一些有關“非遺生存法則”的啟示。
賈家洼村在萊蕪市羊里鎮,直到2006年,很多萊蕪人才知道,這個小村莊并不普通,這里有一項傳承了300多年的傀儡戲被收錄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而直到2011年,在萊蕪當地媒體和企業的幫助下 ,該戲曲才進入萊蕪市區公演,被更多的萊蕪人所了解。眼下 ,賈家洼村能演傀儡戲的不超過20人,全是60歲以上的老漢。為了傳承這項藝術,村民李長坤動員自己年過40歲的兒子和侄子學習傀儡戲,可對這兩個“年輕人”來說,演傀儡戲更多的是照顧長輩的心情,幫人辦“白事”時吹吹嗩吶才是自己家的生活來源。
傀儡戲曾轟動了大明湖 4日下午,在嶗山區世紀廣場的西南角,一幫老年人正在搭著高達3米的舞臺架子 ,與周圍很多專業劇團的演員相比,這群老年人顯得土了不少,在他們自己看來,更恰當的身份是種地的老農民,演員只是兼職。可他們擅長的表演項目可不簡單,萊蕪傀儡戲——一項2006年就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精品。
74歲的王傳典說,萊蕪傀儡戲發源于羊里鎮賈家洼村,已經傳了300多年。一塊幕布圍住四周,幾個木偶從舞臺下鉆了出來。隨著萊蕪梆子的唱腔,木偶們在舞臺上蹦蹦跳跳,頭部、眼珠、雙手都能自由活動,活像一個個真人。
在賈家洼村人的心目中,傀儡戲比什么電影大片都好看 ,逢年過節、企業慶典,沒有傀儡戲助興,大家就覺得索然無味。到底有多好看?幾位老人們想了想,蹦出這么一句話:“上世紀50年代,萊蕪傀儡戲到大明湖畔演出過,那會兒濟南的老藝術很多,萊蕪傀儡戲一點也不遜色,硬是轟動了大明湖。”
可在老人們的記憶中,自從那次轟動大明湖之后,萊蕪傀儡戲就一直沒再鬧出什么更大的動靜。2011年11月份,在萊蕪當地媒體和企業的幫助下,賈家洼村的十幾位老年人在萊城區進行了一次公演 ,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王傳典說,老人們在高興之余,又感到了惋惜,“人手不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