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建設中的漩口中學地震遺址。
在3年前那場特大地震中,映秀鎮是震中,而剛剛建起來才兩年的漩口中學在地震中轟然倒塌,無情地帶走了 55位師生的生命 。如今,漩口中學遺址已被保護起來,成為那場特大地震的見證者之一。當地居民稱 ,這3年來,幾乎每天都有人來這里獻花。
5月6日,記者從汶川縣文體局了解到,為了更完善地保存遺址風貌,他們請專家編制了漩口中學遺址廢墟保存設計方案,地震遺址已被牢牢“凝固”住,甚至可抗八級地震。漩口中學地震遺址只是映秀鎮震中紀念地項目中的一部分,映秀鎮還將啟動地震遺物展示廳項目、牛圈溝震源點等項目,形成“震中遺址群”。
55名師生埋在廢墟之下 2006年10月,因修建紫坪鋪水庫,原先位于汶川漩口鎮的漩口中學,遷至映秀鎮。當時校園總投資6500萬元,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有學生1527名,教師133名。
上世紀80年代,這所學校就陸續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是阿壩州的一所重點中學。在當地人眼里,誰家的孩子上了漩口中學,就基本上等于邁進大學的門檻了。然而,這座小有名氣的中學,在2008年5月12日卻經歷了建校史上最沉重的打擊,汶川特大地震導致該學校教學樓和宿舍樓嚴重受損,遇難師生達55人。此外,還有27名學生、2名教師嚴重受傷,其中3名被截肢,12名學生成了孤兒,造成了21個單身家庭。
地動山搖的那一刻,這里也發生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教師方杰當時正在教學樓上計算機課。瞬間,教室門窗開始左右晃動、扭曲變形。眼看著教室的門框就要垮塌下來,離生命之門最近的他趕緊用自己的身軀撐住變形的門框,短短1分鐘,全班42名學生中有41人從他的雙臂下獲得新生。也就是這短短的1分鐘,門梁垮下來,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方杰老師犧牲時,他的兒子年僅3歲。體育老師王福春,震后第一時間救學生,等組織疏散完學生,他才飛奔到幼兒園,從瓦礫中刨出了女兒的尸體……
漩口中學的重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新學校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特殊黨費”援建,兩院院士吳良鏞擔任設計顧問。今年3月份,改名后的“汶川七一映秀中學”啟用,所有師生回到了這里。據學校副校長諸育林介紹,方杰等老師的事跡都被做成了展板,張貼在新校園的樓道里,教師們的事跡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他們給我們這所學校留下了一種精神文化,這是所有‘漩中人’都不能忘懷的。”諸育林告訴記者。
漩口中學成震中標志 作為那場大災難中唯一得到較為完整保存的大型遺址,如今的漩口中學遺址已成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的標志性建筑。
5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汶川縣映秀鎮,順著新修建的映秀路一路前行,遠遠地就看到了手持白菊前往漩口中學憑吊的游客。一到漩口中學大門,記者就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迎面的一棟主教學樓的一端已經垮塌,另一端嚴重傾斜,在其一旁的宿舍樓原本有5層,可現在只有一層,最底層已被碾成粉末;在主教學樓后面,一棟實驗樓也已經千瘡百孔,但傾斜的方向卻與主教學樓截然相反……
如今,在地震中傾倒的教學樓廢墟前,安放著一個碩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紀念表盤,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地震發生的時間——下午兩點二十八分。而在紀念表盤的前面,擺放著一家機關單位和一家慈善機構敬獻的花籃。
“這都是今天上午剛剛獻上的。”當地居民告訴記者,3年來,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到這里獻花,“有時候還會看到一些遇難學生家長來這里。他們一般都是在自己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來,有的會點上香,燒點紙,也有的就擺上一束花,在校園里坐上一會兒就離開……”
遺址加固抗八級地震 5月7日,記者從汶川縣文體局了解到,為了更完善地保存遺址風貌,他們請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編制了漩口中學遺址廢墟保存設計方案,2011年1月份,這份方案通過了專家評審,3月底,施工單位啟動了一期工程。
“這兩棟樓體的傾斜角度都很大,這給加固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我們主要先采用建設擋土墻的辦法,牢固樓體的基座。為了讓擋土墻能承受住樓體的重量,我們一般要挖3米多的基坑,從地下就開始筑墻,這道擋土墻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達30厘米。樓體不同部位傾斜的角度不同,擋土墻的高度也要隨之變化,最高的地方足有4米高,最低的地方則有1米多。”工程負責人車先生向記者介紹了一期工程中的一些細節,因為老漩口中學的輔助用房和藝術實驗樓兩棟房屋靠近映秀鎮文化路,給附近居住的群眾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所以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對這兩棟樓體進行加固。
車先生介紹說,進行加固后,遺址的安全性大為提高,游客和當地居民在游覽、緬懷時,不必擔心這些看上去已經支離破碎的樓體會傾倒。“根據當初的規劃設計,加固后的樓體可抗八級地震。”車先生介紹說,一期加固工程將在5月底結束。
打造“震中遺址群” 記者從汶川縣文體局了解到,由于映秀鎮地處“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位置,地震導致鎮中心區夷為平地,遇難人數達6566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5億元。在映秀鎮的重建規劃中,漩口中學地震遺址只是震中紀念地項目中的一部分。此外,映秀鎮還將啟動地震遺物展示廳項目、牛圈溝震源點—百花橋遺址項目、天崩石景區項目等,形成“地震遺址群”。
牛圈溝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點。溝谷全長3公里,地震前張家坪村一組村民33戶居住于此,“5·12”汶川大地震第一時間從牛圈溝這里開始撕裂大地,巨大的能量把地下巖石擊碎。如今這里的地震遺址已由四川大學設計院完成了初編規劃的擴充和細化,待專家評審后開展下一步工作。
“天崩石”景區所在地是映秀鎮漁子溪一組的耕地,耕地邊原有一個機耕道通往岷江河邊,以供村民在河灘取沙。地震發生時,一塊巨石從廣場對面的羅漢巖上飛落下來直落,竟然飛出近百米,崩進了路邊一處民宅的二樓。目前,這個項目已由四川大學設計院完成了初編規劃的擴充和細化,待專家評審后開展下一步工作。
地震遺物展示廳項目,位于建設映秀鎮遇難者公墓旁,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將分為展廳、影視廳等部分,目前工程主體基本封頂,預計將于6月初全面完成。
■鏈接什邡市將建“第四大紀念墻” 5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什邡市穿心店地震遺址,這里是為數不多的一處工業地震遺址。
一進廠區,高達30多米的磷氨干燥塔倒塌在大門口,成為這里的標志性景觀之一。記者從什邡市委宣傳部了解到,這處遺址震前是宏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穿心店廠區,這座工廠建于1958年,里面有各種工業建筑的遺存,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整個歷程。
此外,這里還有工人的宿舍樓、休閑區、廣場、影劇院、商店等綜合性建筑,對展示、發掘、研究汶川大地震遺產、工業遺產有極高的價值。什邡市將圍繞這處遺址建造抗震救災紀念園。
記者從什邡市委宣傳部了解到,紀念園的建造已經啟動,在此之前,什邡市就在遺址附近啟動了“5·12地震詩歌墻”的建造。4月28日,這座由清華大學設計,長51.2米,高4米的詩歌墻已經正式揭幕。在什邡人心目中,這面墻是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哭墻、德國的柏林墻和美國的越戰墻后的“世界第四大紀念墻”。“地震詩歌墻具有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分量,也是震后四川人的精神地標。”什邡市委宣傳部部長殷萍介紹說。
文/特派記者 李兵 圖/特派記者 劉延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汶川5.12地震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