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啥市民小病也擠大醫院,委員來把脈—— 社區醫生水平還得再提提 全青島的社區醫院遍地開花,但真去社區醫院看病的市民還不足54% ,為什么?2月21日的“兩會”小組上,市政協委員劉豐春的一個質問,讓一個存在于百姓身邊的尷尬現狀擺上了臺面:不少社區大夫的醫術水平低,不敢去;內科病設備不足,沒有查驗條件,還是不敢去。劉委員代表老百姓質問道:“社區醫院問題這么多,憑啥讓就醫市民信得過?”
揭社區醫院“四大短” 市民田女士家住四方區興隆路,小區內的社區醫院有好幾家,其中靠田女士所在居民樓最近的一處步行還不到5分鐘,但田女士坦言,社區醫院她從來沒去過。
“都說小病去社區醫院,不是不想,是不敢。社區醫院只有一兩個大夫,發燒感冒看得了,兒科骨科不一定看得了,醫術高低很難說。”田女士說。
在21日的討論中,有的委員指出,社區醫院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醫生醫術水平不高、查驗設備不全、服務質量差、就醫環境差等問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提案也被熱議。
在21日的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劉豐春就毫不留情地給社區醫院揭了回短。他指出,現有的社區門診缺少全科醫生,其診療水平遠不被患者認可,患者不管大病小病,寧可耗盡人力財力到大醫院排隊,也不愿就近在社區醫院看病,“其結果就是,一些本該在基層社區門診診治的多發病和常見病,由于市民對醫術的不信任而更加依賴大醫院,不僅增加了患者的就醫負擔,同時也浪費了大醫院的醫療資源,造成就醫難的惡性循環。”
市政協委員張洪義說,當前社區醫院很多,真正上門求醫問藥的市民卻不足54%,除了坐診醫生的醫術不被信任之外,多數社區醫院的硬件設備也跟不上。
為社區培養全科醫生 “解決就醫難的根本出路在于強化社區醫療,而提高社區醫療水平的關鍵還是要提高醫務人員的水平。”劉豐春在《關于重視全科醫生培養提高社區醫療水平》的提案中提到,像市立醫院、青醫附院等大醫院都會定期對在職醫生進行專業培養,而社區醫院卻沒有這樣的培養機會。他建議,利用醫學院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醫院培養專門的全科醫生。
劉豐春本身就是青島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他告訴記者,十幾年前他就為小醫院培養過全科醫生,但后來中斷了,此后,這種面向小醫院的專項培訓再也沒有了。在提案中他表示,全科醫生的培養任務可由青島大學醫學院的成人教育科具體承擔,市衛生局按學員名額給予財政撥款,落實辦學經費。
“建議醫學院的老教師或離退休教師擔任全科醫生培訓的教學工作,尤其是加強影像學、解剖學和臨床診斷能力的培養。”劉豐春說。
建集中醫療檢驗中心 社區醫院無法做醫療檢驗也是市民不愿“上門”求醫的一大顧慮,市政協委員張洪義表示,“讓每一個社區醫院都置辦上齊全的醫療設備顯然不現實”,但他提出,應該“建立集中的醫療檢驗中心,這個中心可以幾個社區醫院共用,也可以幾個社區共用,中心配置相應的檢驗設備,這樣不僅能滿足市民的看病就醫需求,還能大大降低各家社區醫院的成本。”
張洪義稱,各關聯的社區醫院還可以建立互聯網,在同一個集中醫療中心的檢驗結果可以共享,免去重復檢驗,還能幫助市民建立健康狀況檔案。
文/本報記者 王媛 孟琳達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2011青島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