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優化經濟發展布局
記者:市北區近年來打造了不少繁榮的特色商業街區,也開發建設了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在橋隧時代來臨之際,這些街區和項目將如何抓住機遇,推動城區經濟跨越發展?
王京文:青島進入橋隧新時代,立體化大交通將加速青島“一小時經濟圈”的形成。特別是隧道和大橋連接線貫穿市北,東西快速路有過半的長度路經市北,這將極大提高人流、物流、商流和資金流的運行速度。市北區將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加快推動資源整合,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構建“一軸輻射、兩極集聚、四區帶動、多點支撐”的城區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一軸輻射,即以貫穿市北區東西12.5公里的商貿長廊為軸,通過完善服務功能、集聚商貿載體、延伸產業鏈條、挖掘消費群體,進一步形成大商貿、大市場發展格局,不斷擴大商貿核心區的輻射半徑。兩極集聚,即加速推進中央商務區和小港灣藍色經濟區集聚發展,使其成為我區未來經濟發展的兩大“增長極”。依托中央商務區打造以總部經濟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依托小港灣藍色經濟區打造濱海旅游休閑區、港航企業集聚區和國際郵輪母港。四區帶動,即以浮山商貿區、臺東商業區、青島啤酒文化休閑商務區、科技街高新區帶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多點支撐,即以特色街、產業基地群、創意園區等各類載體為支撐,促進傳統服務業優化升級,催生新興產業成長壯大,不斷提升城區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記者:王區長,青島進入橋隧時代,對于市北區的產業發展來說具有什么樣的意義?格局會有哪些變化?
王京文:青島進入橋隧時代,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戰略的縱深推進,這將為我省、我市創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區也面臨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機遇和產業發展機遇。市北區作為產業梯度轉移的前沿,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港口優勢、特色優勢、載體優勢,將在產業升級、資源優化、城區建設、功能完善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進一步成為推動青島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 ,我們將按照高端、優質 、高效的原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現代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進一步形成現代服務業、都市型科技產業和文化產業主導、多元、特色發展的良好格局。我們將努力構建現代服務經濟體系,突出發展總部經濟、港航物流、信息技術、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提質增量 ,推動市北由服務經濟大區向服務經濟強區轉變;積極發展都市型科技產業,重點依托“一街一區兩園三基地”,打造青島市都市型科技企業和人才聚集的核心區;繁榮發展文化產業,打造青島市文化產業先進區。力爭到“十二五”末,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90%,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6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以上。
加快開發特色休閑旅游
記者:近年來,市北區的旅游業蓬勃發展,橋隧貫通以后,會有更多的人來市北旅游,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王京文:橋隧貫通,將使膠州灣東、西兩岸旅游通達性得到極大提升,為我市大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市北區將以打造“特色都市旅游區”為目標,整合旅游資源,引進特色產品,優化消費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增強游客吸引力和承接力。我們將加快旅游線路包裝,依托17條主題鮮明、風格各異的特色街區,大力發展特色商貿休閑游;依托青島啤酒、葡萄酒、紡織、煙草等4大博物館,大力發展特色工業文化游;依托青島啤酒節、蘿卜會、青島婚慶博覽會等節慶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節慶文化游;進一步完善即墨路、遼寧路、臺東等商圈功能,重點引進和培育專業連鎖店、品牌旗艦店和精品專賣店,大力發展特色時尚購物游。我們將加快旅游項目開發,加緊地景大道建設及招商工作,確保今年5月份正式營業,進一步帶動島城商貿旅游發展;依托快速路一期“十五大街”項目6萬平方米商業網點,打造青島的“蘭桂坊”,放大紅酒坊的集散效應;深化青島旅游產品集散基地建設,加強營銷拓展,促進業態繁榮;瞄準國際一流水平,高標準建設青島啤酒文化休閑商務區,努力打造國際知名休閑商務區、國家級特色旅游社區和濱海都市時尚新天地;加快小港灣郵輪母港規劃建設步伐,積極引進國際知名郵輪公司,開辟以青島為節點的中國北方郵輪航線,推動市北旅游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著力提高城區環境品質
記者:橋隧一旦貫通,市區范圍明顯擴大,土地、房產 、基礎設施將在更大范圍內趨向均衡,市北將如何塑造自己,成為宜居宜業的新市北?
王京文:青島進入橋隧新時代,標志著城市全域加快了土地價值均值化進程,這將開辟更廣闊的適宜居住、創業與發展的新空間。市北區將把“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要求貫穿城市建設與管理始終,突出規劃引領,根據經濟社會戰略發展需要,高水平、高標準做好新一輪控規調整以及片區規劃、項目規劃、地下空間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推動城區功能再造和結構優化。不斷加快舊城改造步伐,爭取利用五年時間,基本完成成片舊城改造,拆除舊房面積200萬平方米,使全區人均居住面積從“十一五”末的25平方米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0平方米以上,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化的住宅小區、辦公樓宇、商業大廈,打造城市地標,提升城區品位。同時,結合舊城改造和快速路、隧道、地鐵等重大工程項目,科學配置教育 、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和購物、休閑、娛樂等商業服務設施,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記者 郝春梅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