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無窗草房里討生活

2008-01-14 14:32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電視劇《闖關東》把好多人的記憶拉回到那段異常艱難、荊棘遍地的歷史中。“一部《闖關東》電視劇,勾起一段家族史的回憶。‘闖關東’是我們家族的史詩,更是咱山東人的史詩。”1月12日,定居青島58年的趙文濤老人向記者講述了關于祖輩的、關于他的,那段遙遠又悲愴的“闖關東”生涯。

    ■“曾祖父、曾祖母從平度老家步行出發,挑起擔子,一路乞討,抵達關東。”

    清朝末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百姓“闖關東”。一個“闖”字,包含著山東老百姓陷入困境的無助和無奈,更體現著貧苦農民自發的不可遏制的悲壯的謀生欲求。趙文濤家族的“闖關東”生涯,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曾祖父、曾祖母帶著趙文濤的祖父趙文,從老家萊州府平度縣(即今平度市)趙家莊步行出發,挑起擔子,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一路乞討,抵達關東。“終點站在黑龍江東部,距離邊境不遠。曾祖母是小腳女人,這么遙遠的路程,真的難以想象她是怎么堅持著走下來的。”趙文濤不無感慨地說,據關東的老鄉介紹,闖關東的人有的走了半年,有的走了一年甚至好幾年。

    牡丹江流域的偏僻小山溝,土坯堆積起來的無窗草房。趙文濤的曾祖父母和祖父,跨過山海關,邁過松遼平原,駐足在此,建立起關東的家。

    “曾祖父定居的地方,當地的滿族人叫做‘胡什哈’,一直不清楚翻譯成漢語是什么地名。父親趙伯權就出生在那里,后來結識了母親,她是滿族人。1931年12月,我也在‘胡什哈’出生。”趙文濤說。

    ■當時住在關東的山東人,靠挖人參、淘金、伐木等多種方式謀生。

    荒山野嶺中,矗立著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沒有窗戶的土坯草房,這就是趙文濤記憶中的“家”。“并不是說‘闖’到了關東,就等于過上了好日子。冬天的黑龍江,大雪紛飛,北風呼嘯,氣溫達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屋內的墻上也都掛著白霜。母親說,我小時候用的尿布每次都是凍成冰的。夏天的荒山,蚊蟲肆虐,叮咬難耐。”趙文濤回憶,除此之外,山上的老虎、狼、狗熊、豹子都很多,“幾乎每天都能聽到狼嗷嗷叫的聲音,小孩子平時都待在家里不敢出門,一不小心就會被惡狼吃掉。”

    惡劣環境中謀生存。當時住在關東的山東人,靠挖人參、淘金、伐木等多種方式謀生。“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都是靠挖人參生存的,俗稱‘放山’或‘走山’,他們定居后便跟當地人學習‘走山’,后來曾祖父去世了,祖父就帶著父親,準備好干糧和工具,鉆進深山老林四處尋找人參,然后把挖到的參送到城里的藥鋪換錢。”趙文濤說,挖人參是項艱苦的勞動,“到處是懸崖峭壁,還得冒著被野獸攻擊的危險,人參是很貴重的東西,難以找尋,很多時候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無功而返。山上多黃花、木耳、蘑菇等野菜,我們就靠這些東西填飽肚子。”后來,趙文濤的父親趙伯權停止“走山”,開始靠伐木生存,“父親后來成了一名優秀的林業技術員。”趙文濤說。

    ■“現在關東生活著我的100多個親人。”

    “我是后來參軍轉業回到關內的,我們家族五代以內,就我自己只身一人來到青島建立起現在的家庭,其他上百口親人都定居東北。”今年76歲的趙文濤回憶說,他出生那年正值“九一八事變”,5歲時,日本人怕老百姓跟抗日聯軍取得聯系,實施集團部落,小土坯房被燒毀了,一家人被迫搬到了附近的小鎮寧安鎮(現為寧安市),開始租住當地人的房子。“交不上租金房東就會攆人,生活很苦。”趙文濤說,“我8歲在小鎮上念書,1945年加入了第四野戰軍,后來轉業來到青島四方機場,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如今我已兒孫滿堂,家里11口人,生活很幸福。”“聽說‘闖關東’的人有3000多萬,山東人就占了80%,被東北老鄉稱為‘山東棒子’。老一輩漸漸適應了東北的生活,并繁衍生息,子孫后代便留居東北,成為現代東北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趙文濤介紹說,“祖父那輩弟兄4個,父親也兄妹4人,我還有兩個弟弟,現在關東生活著我的100多個親人。”至今,趙文濤和東北親人們保持著頻繁的電話聯絡。“年輕那會兒,婆婆曾經來青島幫我照顧孩子,她心靈手巧,十分賢惠,后來在東北臨終時還一個勁兒地喊我的名字。”趙文濤的妻子曲清云說,此后老伴曾多次帶著她和孩子,去東北老家給祖輩上墳。

    文/圖 本報記者 劉穎

浮海與陸行:山東人的闖關東之路

    山東人“闖關東”,有兩條路可走:浮海與陸行。從膠東半島最北端的蓬萊到遼東半島最南端的鐵山島,直線距離約100公里;從膠東半島的煙臺到遼東半島的旅順口,直線距離約140公里;從威海到旅順口,直線距離約160公里。

    如果走陸路,從膠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環繞渤海,就遠得多了。因此,古時膠東半島到東北的捷徑是海路。

    自秦漢以來,每當中原動亂之時,一些山東人便會浮海北上,避難于遼東。明清以后,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海上交通更加頻繁。膠東半島一帶特別是今煙臺、威海一帶的人“闖關東”,頗多浮海北上者。魯西地區的人民“闖關東”,則多取陸路。

    燕山山勢高兀,宛如一道屏障,橫插在東北與中原之間。出入南北,唯賴山、海之間狹長的濱海平原,或大凌河、灤河河谷,統稱“遼西走廊”或“薊遼走廊”。在這條走廊中,有著名的“傍海道”,因途中有臨榆關,又被稱為“榆關道”。

    1907年以前,這條“榆關道”只是一條沙土路,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馬車。但是,那些從陸路“闖關東”的山東人、河北人、河南人是不能奢望坐車的,只能徒步跋涉,很多人風餐露宿,一路乞討。

    1904年,“膠濟鐵路”全線貫通。1912年,“津浦鐵路”天津至山東嶧縣段全線通車。這樣,“膠濟鐵路”、“津浦鐵路”與1907年全線開通的“京奉鐵路”連接,從山東可以乘火車到沈陽。但是,由于火車票價昂貴,很多人望而卻步。劉德增

[編輯: 阿亮]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窗草房 生活 劉穎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