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半邊天丨零信訪的背后是把工作做在前面的態度……半島記者專訪最懂醫療的法官
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 實習生 彭天琪
她,50多歲仍在戮力創新,勇于擔當,成立“周敏法官醫療糾紛化解工作室”;她,用經驗、精力和耐力,做到所處理的醫療糾紛案件“零信訪”;她,始終秉持“案結事了”的宗旨,服務群眾至最后一公里;她,在審判崗位辛勤耕耘36載,成為了最懂醫療的法官。她是周敏,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法院醫療糾紛審判團隊長、三級高級法官、“青島最美法官”獲得者。
創設醫療糾紛化解工作室
鍛造專業化醫療解紛隊伍
周敏法官向記者介紹,市北區法院處在青島主城核心區,全市60%以上的三甲醫院都集中于轄區內,審理的涉三甲醫院、涉個體診所糾紛案件數量分別占全市總數的60%以上和70%以上,居民的醫療糾紛化解需求十分突出。為此,周敏憂心忡忡,想方設法地化解這個大難題。在市北法院支持下,2015年,周敏積極聯合市醫調委和公安機關,共同建立了“天平110醫患調解中心”,以打擊醫鬧、化解醫患糾紛。2017年初,設立了首個以法官名字命名的“周敏醫療”特色審判團隊,主要審理醫療糾紛類案件。做這些事兒時,周敏法官已經五十歲了,但她的探索和創新并未停止……2019年,周敏通過幾年來的不斷實踐,一整套成熟的、具有個人特色的醫療糾紛化解經驗和訴源治理機制形成了,“周敏法官醫療糾紛化解工作室”成立了。
工作室成立
在工作室成員隊伍中,有著25年醫療糾紛審判經驗的周敏,成為團隊核心。隊伍還加入了新鮮血液,形成了“1名資深法官+2名專門助理+2名書記員”的專業醫療解紛隊伍。自工作室成立以來,轄區內所有的醫療糾紛案件都集中于此,尤其集中在周敏法官身上。而周敏法官迎難而上,用數據說話,年均化解醫療糾紛案件410件,調撤率78.7%,服判息訴率96.4%,真正用事實證明了自身實力,真正做到了百姓滿意。記者了解到,周敏法官處理的醫療糾紛案件連續5年零信訪,這是周敏法官引以為傲的成就,也是她對待每一件醫療糾紛案件的態度。
團隊
合力打造“專家庫”
專業便捷為人民
自己不是醫療行業的專家,很多案件不能給出非常專業權威的意見,這一直困擾著周敏。如何提高審判團隊的專業性和審理案件的效率呢?周敏最終想出了辦法。幾年前,與市醫調委、高校密切聯動,在糾紛多發領域分別選取2-3名權威專家組成專家庫。在審判中,專家庫對涉及的醫療專業知識提供參考意見,更好地指導了醫療審判團隊定紛止爭。
專家庫的建立看似簡單,但它的作用卻舉足輕重。目前,專家庫已吸引高校教授、醫療專家、鑒定機構專業人員等各類人才28人,有力推動了糾紛高效化解和患者權益的充分保障。周敏時常跟這些權威專家電話交流,咨詢醫療專業知識,甚至還親自登門拜訪。
到海慈醫院咨詢專家
周敏還靈活運用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宣傳手段,加強針對性的司法宣傳和法治教育。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周敏審判團隊通過電話微信及互聯網庭審系統展開線上調解工作,及時妥處了32起醫患糾紛,效果較好。她還常態化到轄區個體診所較多的街道開展法律講座,通過案例分析等形式為醫療機構帶來“法律處方”,促推提升醫療機構法治意識和安全管理水平。
合作互聯國內權威鑒定機構
“快速鑒定傾斜”助推效率提升
醫療糾紛類案件處理中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及過錯參與度的認定,需要專業權威的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從委托至鑒定機構出具鑒定結論往往需要近一年的時間,這期間需在鑒定機構主持下召開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的聽證會,最終由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結論是法官處理案件的主要依據。
因此,鑒定結論出具的效率,對于雙方當事人來說至關重要,也很大程度影響了案件的審理速度。周敏法官針對醫療糾紛鑒定慢、鑒定難等問題,充分利用專家庫的資源優勢,并憑借自己多年審判經驗,實現了與省內外鑒定機構的高效溝通。“鑒定過程中缺少檢材需進一步補充時,接到鑒定機構的來函后,我團隊會快速準確完整地補齊所需檢材,他們也便很樂意與我們溝通,也能更快地出具鑒定結論。”彼此高效的溝通使雙方逐步建立了常態化合作機制。
醫調委研究案件
記者了解到,在周敏的努力下,目前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家權威鑒定機構均給予了快速鑒定傾斜,鑒定時間大大縮減,從大部分案件在原有近一年的鑒定時間縮短至半年左右,鑒定效率明顯提升。“現在我團隊經手的醫療糾紛案件的平均審理周期200天以內,較以前平均審理周期縮短89天。”周敏告訴記者。
“案結事了”初心在
無私奉獻“老一輩兒”
周敏一貫堅持的原則便是“案結事了”。那么這個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案子結了所有事情也都該了結,不能留小尾巴。保持這種初心,周敏也做了很多可以不用做的工作。
周敏回憶起以前的一個案件,按判決結果醫院需要向患者支付賠償金百萬余元,而這家醫院是一個小醫院,一時拿不出這么多錢來。患者因前期治療所欠外債急需償還,繼續治療急需費用,便向周敏醫療團隊尋求幫助。案件已審結,審判工作已經結束,賠償款給沒給這是執行的問題,其實不在周敏工作范圍內,但她還是希望這件事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便積極協調醫患雙方共同協商解決方案。在她不斷地與醫患雙方溝通協商后,最終雙方達成一致,醫院先支付一部分賠償款,余款分期支付,事情最終被周敏很好地解決了。
座談會
把工作做在前面是周敏的口頭禪,這句話在周敏審理的醫療糾紛案件中得以很好的體現,正是這種把工作做在前面的態度,才有了“案結事了”的成績。她不等不靠,利用鑒定機構出具醫療鑒定結論前的這段時間,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在專家庫專家的幫助下,積極與醫患雙方進行溝通。“我會根據我掌握的知識客觀的與醫患雙方溝通,在我向他們講解專業知識的過程中,當事人也會向身邊具備此類知識的人印證,一來二去他們就會對醫方的過錯程度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有一部分案件就會在司法鑒定機構的鑒定結論出具前達成調解意見。”周敏表示,雖然有些案件不能調解達成一致,但自己做的并非無用功,“一些案件的當事人起訴時往往期望值過高,鑒定機構的鑒結論出具后往往會產生心里落差,但是通過之前的溝通,有一部分不會有那么大的落差,對仍不能接受鑒定結論的當事人,我在真正讀懂鑒定報告后為當事人進一步做好答疑,這樣就會有更多的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的責任劃分能夠客觀認識、正確理解。”判決方式審結的案件,周敏還會對有需要的當事人做好判后答疑,力求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理解。所以跟他們溝通過程中,自己都懷著同理心,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出答案,因為產生共鳴,很多當事人也漸漸對醫患雙方的糾紛有正確的認識。
因為案件太多,周敏往往要三起糾紛同時調解。她曾打趣地說:“幸虧三個調解室緊挨著,一起糾紛調解一會便接著去隔壁調解室進行下一起糾紛的調解,可以來來回回反復進行調解,要是不在一層樓,還真忙不過來。”“如不努力學習,不斷豐富經驗,真干不了這個活,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耐心去與醫患雙方溝通。”她這么總結自己的工作。年輕一代們在老一輩兒人身上看到了執著、努力、奉獻與偉大。
活到老學到老
最懂醫療的法官
周敏從事醫療糾紛審判二十多年,“零信訪”的成績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從學中做,在做中學,周敏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法官中最懂醫療的人。如今周敏的桌子上,還放著很多鑒定報告的復印件及簡單基礎的醫學書籍。她把優秀的鑒定報告篩選復印出來,時不時拿出來閱讀、學習,后續再碰到類似的案件,她便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處理。碰到很多不懂的醫學專業知識,她便去請教專家,自己搞明白了,還得給當事人做工作,讓當事人也理解。自己不理解不行,只要自己懂了,才有讓當事人從不懂到懂的可能。
如今五十多歲的周敏仍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周敏法官醫療糾紛化解工作室”作為山東省唯一一個醫療糾紛審判團隊,閃耀著“專業、高效、互聯、便民”的光芒,而最亮的光芒,來自周敏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