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半島網推出“黨史上的今天”專題,帶您回望黨與人民心...
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先鋒!這些都是你我身邊的黨員,一起聆聽他們的感人故事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實習生 謝碧霄
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6月16日上午,青島市直機關“永遠跟黨走”系列報告(民政專場)典型事跡報告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舉行。來自青島民政系統“傳承紅色基因 爭當時代先鋒”崗位建功典型事跡報告團的6名一線杰出黨員代表,以及視頻展示的13個先進典型,圍繞“紅船精神”、“紅色基因”、“為民愛民當先鋒”等主題,結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經歷,用自然生動的語言、充滿激情的聲音、鮮活感人的事例,傾情講訴了他們堅守共產黨員本色,踐行愛民為民初心的感人事跡與奮斗故事。
青島市人大代表、登州路街道豐盛路社區第三網格黨支部書記王文娟三十多年初心不改,把一切獻給了社區百姓,即使身患重病,依然退而不休,堅持留在社區網格,盡心盡力服務每位百姓;退伍軍人冷強,以一己之力,帶領出膠州星火義工隊和膠州燎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兩個社會組織,從五個人開始,用14年時間,發展到超過1600人的義工團隊,愛心的火種生生不息,籌集善款三百萬元,救助上萬人;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團委書記畢藝講述了自己從事入殮師的工作經歷,以及無懼感染為艾滋病死亡的逝者送行的故事,同時更講述了自己從事海葬生態葬推廣等殯葬新風改革的見聞;青島市兒童福利院保育員宮萍原本是孤兒,大學畢業后又回到福利院,精心守護一個個折翼天使,她榮膺感動青島人物后又積極申請入黨;李滄區滄口街道怡順社區書記王軍創新打造出“讓親情保持在一碗湯的距離”養老模式,滿足了老年人在家門口安老的需求;市北區洛陽路街道商丘路社區原書記吳愛華將大數據模式注入了社區管理,創新實踐了社區智慧管理平臺,促使“老破小”轉身成為“智能宅”。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黨初心使命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他們為這個社會兜住了底,更為國家的未來肩負起了希望。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中共青島市委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青島市民政局、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主辦,是青島民政系統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通過本次活動激勵市直機關廣大黨員干部以民政系統崗位建功典型為榜樣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斷提升做好崗位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典型人物事跡<<
王文娟:
甘做社區居民的親閨女
王文娟是登州路街道豐盛路社區第三網格黨支部書記,在這個崗位工作已有22年。“您就是我的親人”是她對居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雖然短,但卻是王文娟對居民們最莊重的承諾,而她也始終用這些年切身的行動踐行著這份承諾。這22年來,不論何時何地、孤老病殘,只要居民生活中遇到坎、有了事,王文娟一定會隨叫隨到。這22年來,每個年三十,她都是先把熱騰騰的水餃端到獨居老人的桌子上之后,才肯回家過年。
為孤寡老人凈身料理后事
幫助居民求醫問藥、陪床送飯,王文娟的這些行動深深打動了社區里的獨居老人,都把她當成自己的親閨女。家住桑梓路47號的孤寡老人馮連和,常年獨身一人,王文娟每隔幾天就去敲敲門看望他,陪著老人嘮嘮嗑。2015年,老人突發心肌梗塞,被送到醫院急救,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握住王文娟的手,用盡全力說了最后一句話:“娟兒啊,下輩子你還給俺當閨女,成么?”王文娟握緊老人的手,肯定地點了點頭。老人去世后,王文娟親手幫他凈身穿衣,又以女兒的身份給他辦理了身后事。
另一位孤寡老人孫大娘已經90多歲,有一天王文娟去探望她時,發覺老人拉著自己的手似乎有話說,可又很為難。王文娟就耐心地詢問老人,她吞吞吐吐的說:“我想讓你陪我去買壽衣,但我怕你忙沒時間。”聽完之后,王文娟立刻叫了一輛出租車帶著大娘直奔壽衣店。在車上,出租車司機聽說居委會陪著孤寡老人買壽衣,感動得車費也不要。壽衣店的老板知道后也深受感動,不僅親自幫助老人挑選壽衣,還送了一個帽子給大娘。后來老人進了醫院,最后已經不會說話了,依舊緊緊拉著王文娟的手,眼神里滿是感激。這些年來,王文娟以一個女兒的身份,先后送八位孤寡老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讓他們走得既安詳又有尊嚴。
無心養病只想著棚改任務
2016年,王文娟患上了肺癌,做完手術后醫生叮嚀她,一定要靜養三到六個月。但她心里一直對工作放心不下,因為當時棚改任務很急,很多人家都聯系不上,所以她只休息了不到一個月就趕緊回到了工作崗位。由于身體虛弱,干一會兒,就開始咳嗽。同事們看她站都站不住,就在辦公室擺上一個長條椅子,鋪上棉大衣。如果她實在難受了,就趴上去歇歇,緩過來這口氣再繼續干。別人都不理解她這么大年紀還這么拼,“我覺得房子對老百姓來說是生活中的大事,好多人一輩子就這么一次改善居住條件的機會,我一定要幫助他們,不能在這么關鍵的時候養病。”最終,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棚改任務,讓老百姓從趴趴屋住進了大高樓。
“社區居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每一個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人”,22年來,王文娟對社區居民的這份承諾從未改變過。王文娟認為,作為一名黨員就得為大家服好務,就要去幫助那些最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去解決居民最急切需要我們解決的事兒。作為一名黨員,一個紅色基因的傳播者,不僅要扎根群眾,還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傳遞給周圍更多的年輕黨員,這正是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情懷。
王軍:
打造沒有圍墻社區養老院
王軍是一個黨齡27年的老黨員,也是李滄區滄口街道怡順社區的黨委書記。在多年的工作經歷中,王軍幫居民處理過各色各樣的糾紛,解決過各種各樣的難題,唯有養老的問題讓他感到最難解決。
養老問題亟需解決
紫荊苑社區是當年建設鐵路青島北站時的拆遷安置房,整個小區居民就有一萬余戶、3萬余人,是全市最大的安置房社區之一。社區中困難群體多,老齡化程度很高,老年人占居民的三分之一,其中失能失智的老人又占了全部老人的三分之一。在王軍摸底走訪過程中目睹了太多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困難境況,他們多數因養老院費用高、離家遠、子女看望不便等得不到應有的照護,這讓他仔細考慮起社區老人養老的問題。
讓王軍深受觸動的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找他,告訴他自己的家庭情況并希望得到社區的幫助。老伴去世,女兒肢體一級殘疾,兒子精神殘疾,兩個孩子的吃喝拉撒都靠老人照顧,可他自己已經80多歲,力不從心,就希望社區白天能收留一下他女兒,哪怕讓他偶爾歇歇都行。老人懇切的話語和艱難的境況讓王軍十分難受。于是,在剛剛搭建好還很雜亂空曠的社區辦公服務場所,王軍立刻召集所有社區黨員用涂料桶臨時搭建了辦公桌,開會研究 “在家門口養老”的問題。經過多方打聽和甄選之后,他們決定選擇與民政12349社會組織合作。在向街道領導匯報并得到允可之后,拿出黨群服務中心400平的面積做了養老中心,類似于一個微型的養老院。這就是青島市第一家嵌入式老年照護中心,名字叫“青鳥頤居長者照護中心”。
“讓親情保持在一碗湯的距離”
王軍最初的想法是:讓親情保持在一碗湯的距離。
他介紹,照護中心一共提供兩塊服務。一塊是日間照料,類似托老所,子女上班就把老人給送下來,中午社區負責給老人吃飯,哄老人休息,子女下班以后把老人接回家里。這種日間照料完全免費,只收8塊錢的午餐費。對于半自理老人,由專業護工免費喂飯,低保家庭餐費都不用。此外,社區還有老年大學和大型圖書閱覽室,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老年人白天在這里過得很有樂趣,他們給這個板塊起名為喘息式養老。另一塊是24小時的長期照料,這種服務和養老院基本一樣,但區別是離子女近便,子女可以隨時探望。一般機構收留失能失智老人至少五千塊錢,而在社區照護中心價格僅僅是一半。“之前曾拜托過我的那位老人,他的女兒現在就在這里,因為是低保費用減免,被照顧得很不錯。”王軍說。除此之外,他們還成立了“紫荊花老年服務隊”,倡導低齡的老人照顧高齡老人,開創了一種新型照顧模式。
“讓親情保持在一碗湯的距離”養老模式受到了居民的高度贊揚和熱烈歡迎,目前滄口街道14個社區都設置養老站,把居家養老的業務納入其中,通過專業機構來運作,滿足了老年人在家門口安老的需求。
王軍說,讓身邊的每一位老人隨時隨地感受到黨的溫暖,是他的初心情懷。“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只是九千多萬分之一個‘螺絲釘’,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是黨的事業大廈需要的‘革命一塊磚’。我愿意繼續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始終把自己牢牢釘在基層這片最有養分的土壤里,永遠跟黨走,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吳愛華:
自學成才的智慧社區數字專家
吳愛華從2004年開始進入商丘路社區工作,是市北區招聘的第一批職業社區工作者,2011年當選為社區書記。她所在的商丘路社區地處典型的老工業區,有47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樓,并且殘疾人多、低保戶多、老年人多。“剛來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靠腿,所有的通知都靠嘴,管理難度相當大,更談不上什么服務了。”吳愛華說。
決心創建智慧社區
2013年夏天,社區里有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突發心梗,去世后才被鄰居發現。獨居老人沒人照看,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而不幸離開。這件事對吳愛華的震動非常大,“我無法想象那位老人當時無助的心情,因為我的父母早逝,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像孝順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社區的老人,讓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雖然有了這樣的決心,但現實卻讓這個工作很難順利展開。社區人力配置不足,日常工作繁重,難以做到時時走訪,面面俱到。吳愛華在那時不斷思考,社區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慘劇;社區怎樣做,才能給低保戶解困、給殘疾人支撐,給孤寡老人溫暖,給失業人員幫助。長時間的思考逐漸有了明確的方向,“作為一名15年的老黨員,我們不能坐等他們呼救,而應當主動靠前服務。”
吳愛華決定要走出一條老舊樓院社區轉型為智慧社區的創新之路。但擺在她面前的有三大困難,一是沒有知識儲備,吳愛華就自己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空余時間查閱各種資料;二是社區沒有專項資金支持,她就去轄區科技公司邀請他們以合伙人身份進行合作,然后發動社工們地毯式搜查輸入社區各類信息;三是精力有限,因為要撰寫建設方案,設計服務需求,吳愛華天天都要忙到凌晨四點,第二天接著正常上班。最終她克服一切困難,花了近一年時間構建起了一個智能信息平臺,力爭解決社區管理的最大難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智慧平臺實現政策找人
吳愛華說,智能信息平臺建成后,她決定先對轄區三千多戶居民基礎信息進行采集錄入,將每個居民的二百多項基礎信息作為“橫軸”,每一類惠民便民政策為“縱軸”,通過系統數據這么一分析,社區里的居民劃分出了64種身份,無論是哪一種,只要系統查得到就能得到精準服務。以往居民要享受哪種服務要到社區來打聽,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符合什么政策,現在通過系統分析,社區可以主動到居民家中去提醒他們,以前是人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人。
技術創新同樣帶來了社區管理和服務的煥然一新。“針對之前的獨居老人問題,我們開發了智能機器人,老人遇突發狀況可一鍵呼叫家屬或社區尋求幫助,目前社區已有10位失能老人用上了這個緊急呼叫系統。”吳愛華說,社區還為66位失智老人配發了定位器,社區和老人家屬可以通過社區平臺實時“監控”老人所在位置,避免老人走失。
“老破小”轉變為“智能宅”
據吳愛華介紹,自2017年開始社區基于網格化管理模式,將信息平臺升級成2.0版本,打造了社區綜合治理平臺。通過分類管理統計出來的數據分析出問題集中點,隨時解決并追蹤結果,調查居民的滿意度。而目前根據社區居民需求,他們正在對平臺進行第三次升級改造。可以說,現在的商丘路社區已經從“老破小”轉變成為了“智能宅”。
“身為一個黨員,能夠為居民做一點分內事,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給每一位居民,我感到無比欣慰。”在她看來,只要把社區居民當成自家人,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家的事,拿出過日子的心態,用心過好每一天,社區就會有家的樣子,社區就會成為所有居民共同的家。“我將不忘愛民初心,牢記為民使命,為黨、為居民服務終生。”吳愛華堅定地說。
冷強:
一顆溫暖社會的火種
冷強是膠州星火義工隊隊長。他以一己之力,帶領出兩個社會組織,一個是膠州星火義工隊,一個是膠州燎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從五個人開始,14年時間,發展到超過1600人的義工團隊,愛心的火種生生不息。
偶然契機成立義工隊
1998年退伍復員后,冷強在膠州從事清潔能源工作,做公益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機。2007年,他看到一篇新聞報道,膠北鎮袁家村的一個孩子因為父母遭遇車禍一死一傷,不得已靠賣西紅柿支撐家庭。于是,為幫助這個西紅柿男孩他和十幾個愛心人士聚集到一起,成立了膠州慈善志愿者群,后改名為膠州星火義工隊,開啟了公益之路。
令冷強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是2008年初冬,天氣日漸寒冷。一天朋友忽然說,在膠州的一個工業園里發現了十八個孩子,幾乎都光著身子。聽到消息后,冷強立刻趕到現場,了解到他們是來自汶川震區的彝族人,父母來膠州打工,孩子沒人照料,生活條件極差。隨后,星火義工隊號召膠州的各個公益組織,一起給孩子籌備生活必需品。經過多方努力,很快過冬的衣服、被子、床和食品等都集齊,讓這些孩子們安全度過了這個冬天。“再次見到我們,孩子們恐懼的眼神不見了,他們都高興都沖過來抱住我們。那個時刻,我的內心充滿了滿足感。”冷強高興地說。而在這件事中他所呈現出的組織能力、執行力,得到了整個公益團隊的認可,于是冷強慢慢的就被推選到最前沿,帶領大家一起扶貧濟困,就這樣公益一做就是14年。
聯系多方共同幫扶困難家庭
在多次的幫扶救助過程中,團隊逐漸意識到幫扶困難群體,不光是救一時之急,不光是捐錢捐物,更需要黨建引領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者四社聯動,引入為困境人群量身定制幫扶方案的專業社會工作模式。不僅要長期幫扶,還要及時回訪。他們曾遇到一個男孩,孩子父親是殘疾人,并且嚴重酗酒。母親則患有重度精神分裂,兩人都缺乏自理能力,孩子實際上無人撫養。“我們就上門對這個家庭進行了全方位個案服務。聯系了專業醫院,幫助他的父親戒酒,幫助他的母親免費進行治療,并為這個孩子聯系了一家全日制寄宿學校,先讓他過上健康正常的學習生活,然后定期對其進行心理輔導,那么等這個孩子成人之后,自理自立,就可以贍養照顧父母。”冷強介紹說。如今,孩子的父親在進行戒酒治療,孩子母親的病情也逐步得到了控制,一家人的生活再次走上了正軌。冷強對此深有感悟,“表面上,這是救助了一個家庭,但深層次的,是減少了未來這個社會的負擔和隱患,這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
從事公益多年來,冷強與團隊人員都是沒有補貼的,很多時候反而是倒貼錢的。大家對此并無任何意見,“一有活動,我們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是隨叫隨到、不求回報。以前給大家準備過交通費和飯費,但是沒有一個人來領,大家都說捐出去吧,多幫一個是一個。”
有很多人問冷強,干這么多年公益到底圖點啥,他用《士兵突擊》里的臺詞來回應,“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對于我,一名退伍老兵、一名黨員來說,最有意義的事就是為人民服務。”
- 山東即墨黃酒廠建廠75周年暨即墨老酒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青島麗晶大酒店召開
- “振超·工匠”特別節目舉行!全市“學習‘振超精神’爭當工匠人才”宣傳教育活動啟動
- 青島舉辦“人民工匠”許振超先進事跡報告會,激勵職工爭當工匠人才
- 在總書記到訪過的古城老巷里,感悟文脈傳承發展
- 泰康惠贏人生(優選版)上市 增值、養老、傳承一站解決
- 經絡散結療法傳承人的“斂財術”續:江蘇灌南縣多部門聯合調查
- 學習筆記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 學習新語·非遺|“你這個手藝很珍貴、很有意義,一定要傳承弘揚好”
- 學習新語·非遺|“年輕一代要很好培養,更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 我是追夢人|探訪青島“母親工業”博物館,“火車頭精神”傳承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