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傳奇|電影巨匠洪深“再現”青島,《倒影》里尋覓九十年前盛開在銀幕上的一樹“桃花”
今年,是中國電影120周年,同時,也是《劫后桃花》在青拍攝90周年。
《劫后桃花》,不只是一部電影。它的身后,是一位劇作家的家庭經歷,是一座城市的滄桑歷程,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走進良友書坊,參觀了《倒影——洪深與<劫后桃花>文獻展》,聽策展人王帥講述展覽背后的細節故事,劇照與花絮,老報紙與舊檔案,真切而有力,講述了編劇洪深與青島與電影的淵源。
4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影影綽綽中,兩個時空的春色,在倒影中拉伸出歲月斑駁的悠長,這其中,膠片閃過數百部影視作品,唯獨那枝粉紅的桃花,未曾凋謝。
良友書坊內,展覽名為“倒影”,策展人王帥說,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為洪深量身定做的,“倒影,我覺得是洪深跟《劫后桃花》的一個辯證關系,也是對洪深與青島關系的解讀”。
展覽中,到處都是青島的元素,電影取景地在匯泉,為了鏡頭逼真還設置了假桃花。一部電影遠去了90年,如今除了影像片段一切都還在,包括劇本、劇照,和幕后拍攝的點點滴滴。所以,是不幸中的萬幸。
展覽的海報,仿照著當年的老報紙排版布局,將《劫后桃花》當年在山東大戲院放映的廣告,和洪深發布的啟事,以及展覽信息詳細公布出來,可以說是“倒影”穿越時空的另一種呈現。
一進門的大幅照片,是洪深夾著一份報紙的照片,裁切于他與導演張石川在青島的合照。陽光中,他的輪廓鮮明,深邃的目光透過眼鏡,直視著來往的游客。照片右上方題寫著:“人生四十不算老,閱歷既深精力多。秋風黃浦動征衣,洪深先生赴青島。”這是一首詩的前四句,出自田漢。王帥介紹說,1934年的9月份,洪深來青島之前,田漢一行人為他餞別,其間,洪深常常感嘆人已40歲,已成老人,田漢不以為然,寫下這首詩表達安慰。
“這次展覽復刻了1934年《文學》月刊刊登的《劫后桃花》的劇本,看電影有很多方式,張石川拍攝的是一種形式,劇本又是一種形式,兩種是有差異的,它們雖然核心相同,但不同的內容適合不同的表達場景”,而展覽也是一種延伸的表達。
66幕劇,每一幕分工不同,場地有別,可以看出,早在90年前,中國電影的拍攝就已經很正規,“《劫后桃花》電影是一個系統的制作團隊,包括劇本、拍攝、宣發等,跟現在沒有多大的區別,更為珍貴的是,這些都保留了下來”。
“青島,即膠州灣,山富樹果,海有漁鹽,人民安居樂業,原是富庶安樂的地方,海濱帆檣林立—山邊百花齊放—沙子口漁舟曬網—李村集熱鬧市場”,劇本的開頭,寫下了青島的鄉野風景,而都市風景則代入了青島被德國侵占的背景。
洪深(1894~1955年),是江蘇人,他對青島的背景為何如此熟悉且關注?一切還要從他的經歷說起。
1912年從天津考入清華學校實科,1916年秋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燒磁(瓷)工程專業。1919年,轉入哈佛大學,師從著名的戲劇教授倍克學習戲劇,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國外專攻戲劇的留學生。1928年,洪深創意將英文Drama譯為“話劇”,中國話劇從此定名。而他也轉身成為了一名劇作家。
他出身名門,先祖洪亮吉曾是乾隆年間頗有名望的文學家。到民國時期,洪深的父親洪述祖被委任為內務部秘書,一時炙手可熱。然而,1913年,洪述祖因卷入“宋教仁遇刺案”不得不避居青島,當時輿論認為是洪述祖策劃的。而洪深,也隨著父親的搬家,來到青島這座城市。彼時的洪深,正在清華學校上學,寒暑假來青島,他視青島為世外桃源,是因為父親在嶗山的南九水修建了一處名為“觀川臺”的別墅。正是這棟別墅,才催生了后來的《劫后桃花》劇本。
“余至青島,前后凡四次。兩次在1913年夏間,一次在1914年春,一次在1914年夏天。統計在島時日,不過四月。而見聞所及,頗有可記錄者。”在《青島見聞錄》中,洪深描述了自己1915年以前來青島的經歷。“街上不見有多數巡警佇立,然秩序之佳,乃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況。”生活在青島,洪深通過細致的眼睛,觀察到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況,感觸很深,還寫出了戲劇處女作《賣梨人》。這可以說是中國較早有對白的獨幕話劇。故事是受到嶗山梨的啟發寫的,講的是一個賣水果的小販如何被惡勢力欺壓和反抗的故事。
然而,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后,觀川臺被日軍占領。洪深的遺憾和痛恨來自于他的作品《我的“失地”》,他“總得設法到南九水去探視一次。去時,總是一個人獨自去的時候多……我輕易不敢對人家說,我才是這屋的真正主人”。觀川臺一度被作為日本料理店,后來經營不善,“日本人許我父親可花6000塊錢來贖回。但他不愿花錢買回本就是自己的東西。”不久之后,洪深徹底離開了青島,1916年他踏上了留學之路。
“我的那次家庭變故,給我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決定,第一,我這輩子絕不做官;第二,我絕不跟那些上層社會的人去打交道。我要暴露他們,鞭撻他們。這樣我就只有學戲劇這一條路。這條路我在國內學校讀書時候就有了基礎的。”多年以后,洪深對友人說,而他實際上也是這么做的。
1922年,學成回國的洪深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學、復旦大學任教,創作了《趙閻王》《五奎橋》等知名劇作,作為中國電影的先驅者和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之后又編創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本以為他不會再與青島發生過多的聯系,誰想他還是來到了青島,并再拍攝影片,任教于國立山東大學。(
□文/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圖/來自良友書坊《倒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