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沂蒙之光耀千秋

2021-05-26 09:20 光明日報閱讀 (74797) 掃描到手機

原標題:沂蒙之光耀千秋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

巍巍蒙山高,悠悠沂水長。八百里沂蒙,每一座山頭都燃燒過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鮮血,雖然這方水土被歷史長河不斷沖刷,但沂蒙老區擁有的紅色卻從未被遺忘。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夏日的沂蒙大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記者再次踏訪臨沂這方紅色熱土,深深感受到現代商城的蓬勃活力,陶醉于蒙山沂水的旖旎風光,驚嘆于這座城市的美麗蝶變。

昔日老區今朝蝶變

在沂蒙革命紀念館,一組名為《力量》的群雕吸引著眾人駐足:數十輛小推車,艱難行進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每一輛小車,都裝滿了糧食等支前物資;每一位百姓,都目光堅毅、勇往直前……沂蒙人民用小推車支援前線的場景,再次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到革命戰爭年代。

臨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21.4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次擁軍支前,10.5萬名革命烈士獻出寶貴生命,涌現出抗日楷模村淵子崖、用乳汁救助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進群體。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沂蒙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共同鑄就了偉大的沂蒙精神。

今年91歲的王克昌,是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的一名“老支前”。2013年11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村看望王克昌。“總書記一直親切地拉著我的手拉家常,詳細詢問俺支前經歷、家庭收入和養老情況。”時隔8年,王克昌仍清晰記得總書記前來家中看望的一幕。

朱村人扎實苦干,日子越過越好。他們不斷探索老區人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方法路徑:按照“農文旅”融合發展理念,規劃建設“朱村柳韻”田園綜合體;依托臨沂歐拉農業公司,當地流轉種植杞柳2100畝,改造提升歐拉花園、精品民宿等項目;建設集采摘、體驗、休閑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種植戶年均增收1萬余元……朱村集體年收入從2013年的15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46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0.8萬元增長到2.1萬元,全部實現翻一番。

“俺朱村日子變化太大啦:老年人有補助,殘疾人有照顧,農民成了電商,泥濘路變成水泥路……”王克昌掰著手指頭細數村里的變化。“現在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環境衛生好,比小康還小康呢!”

朱村是沂蒙老區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臨沂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創造了世人矚目的“臨沂奇跡”:1995年,臨沂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整體脫貧,2000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小康,2004年成為首個生產總值過千億元、人均過萬元的革命老區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沂發生著由大到強、由美到富、由新到精的蝶變。

物流之都邁向現代化

位于臨沂市蘭山區的山東金蘭物流基地,一輛輛滿載貨物的物流車輛排成長隊緩緩駛出園區,奔向全國各地。基地內信息交易中心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車輛和訂單信息。

“我們投資8600萬元,建成這個物流信息平臺,實現了與全國2000多個城市信息共享。”山東蘭田集團黨委書記王士嶺指著大屏幕告訴記者,物流信息化幫助貨與車直接聯動,實現流通效率的最大化。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臨沂商城金蘭物流基地時指出,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要加快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流通效率,推動物流業健康發展。

老區人民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不斷推動商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創新輝煌。2019年以來,臨沂商城核心區所在地——蘭山區搶抓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和山東省“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機遇,科學研判“商、倉、流”配比規律,全面啟動3.4平方公里的臨沂商谷示范區、28.5平方公里的國際陸港建設,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東方商都和國際陸港。

臨沂商城是臨沂人在改革創新中創造的“市場奇跡”。商城現有批發市場123個,經營戶10.2萬家,商品涵蓋27大類6萬個品種,輻射全國30多個省區市,遠銷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座專業市場自成一城,連綿成勢,每天客流量30萬人次、有數萬車輛出入市場。

市場繁榮帶動了物流業發展,有物流園區23處、配載線路近3000條,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通達全國所有港口和口岸,日均發送貨物20多萬噸,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30%,形成了“南有義烏、北有臨沂”格局。土貨不出、外貨不入的閉塞之地,如今已變成聞名全國的市場名城、物流之都。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記者來到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沂蒙母親王換于紀念館,82年前,王換于開辦的戰時托兒所就設在這里。

“抗戰時期,奶奶看到那些革命烈士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瘦的都不成樣子,很是心疼。”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說,在當地黨組織的支持下,奶奶成立了戰時托兒所,她帶著兒媳和家人,傾盡所有照料這些孩子,最終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全部健康成長,而自己的4個孫子卻先后夭折了。

戰火硝煙早已遠去,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永不過時。生長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老區人,如今正一代代傳承著這種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并內化為砥礪奮進的前行動力。

長期的家庭熏陶和影響,使于愛梅對黨和人民軍隊有著特殊感情,對沂蒙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她以先輩為榜樣,繼承擁軍傳統,先后發起成立了沂蒙紅嫂協會、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自退休后,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將沂蒙紅嫂故事和沂蒙精神講給更多人聽。”于愛梅說。十多年來,她講了多少場,自己已經數不清,但足跡卻踏遍大江南北,學校、部隊、企業、社區……

平邑縣九間棚黨支部書記劉嘉坤等9名黨員,帶領全村男女老少,架電修路、引水上山,一舉改變了貧困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走上致富之路。沂南縣后峪子村在黨支部書記梁兆利的帶領下,艱苦創業,從一個土地貧瘠、水源匱乏、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林果滿山、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小康村。

蘭陵縣代村曾是個出了名的窮村、亂村。自王傳喜任代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引領群眾自力更生,償清巨額欠款、破解人地不均問題、拆舊立新,建起高標準社區、實現萬畝土地集體經營,從90年代負債380余萬元的“臟亂窮差”村,變成如今農民人均純收入6萬余元的新農村,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幸福桃源路。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短評】

黨和人民的魚水情是戰無不勝的力量之源

蒙山巍巍,沂水湯湯。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走進沂蒙這片紅色的沃土便可見一斑。在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崢嶸歲月,沂蒙人民整山治水、艱苦創業,靠雙手改造了自然;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沂蒙人民與時偕行、敢想敢干,從貧窮落后邁向幸福小康。

沂蒙人民用雙手奏響了革命老區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光榮樂章。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則是他們得之于實踐、用之于實踐的堅定信念。因為有信念,所以刀槍架于頂而不懼,因為有信念,所以艱險立于前而不退。

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人民的支持是中國共產黨最堅實的后盾,而為人民服務也是一代代共產黨人不變的堅守。黨與人民雙向奔赴的信念,正是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戰無不勝、繼往開來的力量之源。

(作者:王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