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丹心一片 風華百年|94歲老黨員王儀亭:18歲上陣殺敵 九旬成志愿者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好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延珉
他18歲參軍,埋伏在高粱地里打鬼子;解放戰爭中,年僅19歲的他被敵軍子彈穿透面部,九死一生落下永久性傷殘;因傷復員后,他發揚吃苦在前的黨員精神投身家鄉建設,修鐵路、打水庫,次次奮戰在一線;年過九旬,退崗不“退休”,社區衛生整治、拆除亂搭亂建,他第一個帶頭做表率……他就是今年94歲、黨齡73年的新中國成立前入黨老黨員王儀亭。4月1日,“丹心一片 風華百年——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采訪組來到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上疃社區,為居住在這里的王儀亭老人鄭重佩戴上紅色圍巾和黨員徽章。撫摸著圍巾一角“建黨百年紀念”燙金字,老人神情激動,喃喃道,“一直盼著給黨過百歲生日,終于趕上了”。
18歲上戰場
埋伏苞米地里打鬼子
王儀亭1927年6月18日出生于河套上疃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時該地區屬即墨縣,家里共有兄弟姊妹六人。兒時的記憶中,除了缺衣少食生活困苦,地主、偽軍的壓榨欺負讓王儀亭的生活充滿了黑暗。亮光出現在1945年,王儀亭報名加入地方軍,后成為隸屬膠東軍區南海獨立團的一名戰士。
此后,作為地方部隊,王儀亭跟戰友一起在即墨一帶打游擊。“我記得在牛齊埠,小日本要在那里修碉堡,我們接到上級命令對小股敵人進行伏擊。”老人回憶道,當時自己所在的部隊一共20來人,潛伏在苞米地高粱地里,等敵人經過,他們就突襲,那一次成功俘虜了兩個日軍。老人說,很快抗戰就勝利了,自己趕上的只是抗日戰爭的“尾巴”,經歷的抗戰場面并不多,但在此期間的部隊生活,讓他對黨有了日漸清晰的認識,“部隊紀律嚴明,不拿百姓一分一毫,不打仗的時候就去幫老百姓種大麥、種高粱,這樣的軍隊怎么能不勝利,怎么能不受擁護呢?”
因為是新兵,又是部隊中年齡最小的,當時比王儀亭大十幾歲的班長不僅在生活上給了他很多照顧,更在對黨的認識上給了他莫大的啟發和幫助。這位班長是萊陽人,不僅是他入黨路上的領路人,還是他的“救命恩人”。
與“救命恩人”
失聯成最大遺憾
1946年6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企圖,解放軍膠東軍區各部在司令員許世友指揮下,發動殲滅膠濟鐵路東段守軍的膠(縣)高(密)即(墨)戰役。王儀亭所在的地方部隊作為主力部隊后援,潛伏在仲村東北面的一個小山上負責外圍警戒,這場戰役打了四天四夜。轉機出現在第四天接近中午的時候,“有情報說,青島的敵軍不來增援了,讓城內守軍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撤退。”隨后,我軍發起進攻,很快城內守軍便開始從城西門潰逃,“我們也接到了新的作戰指示,追擊敵軍。”
接到任務后,部隊立刻行動,王儀亭像往常一樣,跟著班長沖在了最前面。然而在與敵軍的交火中,他不幸中彈,昏厥了過去。此后也不知過了多久,一個熟悉的聲音在他耳畔響起,“小王小王,咱們勝利了,堅持住!”老人告訴記者,那時由于傷勢嚴重根本無法睜開眼睛,但是他知道這是班長的呼喚。半昏迷中的他還聽到班長不斷向他重復著“咱得了挺機槍”。老人說,當時部隊裝備十分短缺,勝利后繳獲敵軍武器是對戰士的莫大激勵,班長是在以此給他打氣。
此后,歷經三次轉院,王儀亭在煙臺地區一家后方醫院成功完成了手術。醫生告訴他,子彈從右側頸部進入,穿透臉部,造成整個下牙床粉碎。更為驚險的是,子彈距離頸部動脈僅有毫厘之差,“如果打在頸動脈上,肯定就活不成了。”經過13個月的治療,王儀亭逐漸康復。但是此次重傷造成他左臉永久性肌肉損傷殘疾,口腔僅能張開約一厘米,咀嚼功能基本喪失,只能進食流質和軟爛食物。提起這段九死一生的革命往事,老人讓家人將自己這些年獲得的紀念獎章拿了出來,包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70周年紀念章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撫摸著手中的紀念章,老人說,獎章不是自己的,而是屬于那些倒在戰場上的戰友,活著的人要替犧牲的人看看祖國的強盛。此外,由于養傷時間較長,其間多次轉院,他與部隊失去聯系,此后也再未見過班長,這也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九旬“爺爺”
成了社區志愿者
雖然因傷不能再上戰場,但王儀亭沒有忘記班長對他的叮囑和教誨,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的黨員標準要求自己,把革命熱情投入到了建設家鄉的“新戰場”。
雖然視力不好,但老人仍然十分關心時事新聞。
如今雖然已經九旬,但王儀亭堅持退崗不“退休”,在河套街道上疃社區,他是出了名的“爺爺”級志愿者。每當有義務勞動時,總能看到他頭發花白卻干勁十足的身影。上疃社區黨支部委員劉成森告訴記者,老人不僅積極參與社區治理,還時常扶危濟困、關心他人,周圍群眾誰家有個難事,老人率領家人伸出援手。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去年疫情發生后,他都主動找到社區要求捐款,兩次各捐了2000元。
在老人的帶動和教育下,老黨員的優秀品質得以傳承。“他大兒子是電焊工,村里人誰家有活一叫就到,大活只收工本費,小活不收錢,義務為群眾服務了20余年。二兒子開了一個漁網加工廠,安置的都是社區困難家庭。”劉成森說。
采訪當天,老人大兒子王總道告訴記者,老人是半島都市報的忠實讀者,雖然這兩年年紀大了,視力退化嚴重,但是他仍然十分關心時事新聞,經常會讓子女給他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