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歲一團圓,2021年的這個春節,注定是“與眾不同”的一年。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各行各業的人們正用奮斗開啟新征程。“新春走基層”聚焦許許多多基層普通人的...
新春走基層丨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工程技術部橋吊主管王培山:跟碼頭一起成長 最大的收獲是創新思維
半島全媒體記者 郝春梅
對于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工程技術部橋吊主管王培山來說,2021年的這個春節跟往年沒啥不同,卻又有所不同。說沒啥不同,是因為港口人歷年來執行“港外過年,港內大干”,全年無休,每年的春節期間,港口作業熱火朝天,全港職工照常輪班堅守。說有所不同,是因為今年的除夕夜,恰逢王培山當班,也是最近四年來,自己第一次沒有在家過年,而是跟在港領導同事們一起吃了年夜飯,度過了一個充實、有意義的新年。
在港過年,對講機不離手
“我們技術部四個人,每個人在春節七天當中都要輪班兩三天”,王培山告訴記者,跟往年不同,今年春節期間,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格外忙碌,特別是過年那幾天,作業量很多,“除夕夜那天,領導陪我們一起過年、吃年夜飯,有那么一會兒工夫,我的對講機一直沒動靜,我正納悶呢,尋思別再是對講機不好,怕影響了工作”,王培山告訴記者,因為常年在碼頭處理技術問題,對講機一時安靜,他還有點不太適應,豈料他犯嘀咕,就有人呼叫他了,于是,吃了一半年夜飯的王培山趕緊放下筷子,跑到現場處理問題。還好,都是小CASE,很快就解決了。
在記者采訪的間隙,王培山的對講機也一直在說話,不時有人呼叫他,他就第一時間安排徒弟解決處理,自己隨后緊急趕去查看,王培山說,他們的工作位置并不固定,哪里需要去哪里,哪里有問題去哪里,因此,對講機就成為最好的伙伴和最便捷的溝通工具。
提升和優化技術設備,是不變的追求
作為橋吊主管,如何提升和優化橋吊的作業流程和效率是王培山首要考慮的問題,而且他對自己的崗位重要性理解相當到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要想更快、更安全地裝卸集裝箱,就要找出一條最安全、最短的路徑”,王培山說,現在自動化碼頭用的是雙小車自動化橋吊,將裝卸集裝箱的流程分為兩步,即通過主小車將集裝箱從船上送到平臺上,然后通過門架小車將集裝箱從平臺上送到AGV上,“就像我們跑接力賽一樣,選定最優路程以后的接力操作要比一個設備從頭送到尾更快、更安全”。
雖然這個技術已經實現,并在作業過程中正常運轉,但王培山依然堅持不懈地將提升橋吊的作業效率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其實,從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產那天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做優化,雖然已經實現了多次效率的突破,但仍需要繼續努力”。
“治未病”,設備故障要防患于未然
此外,對于王培山來說,他的日常主業就是負責維護設備,“就像中醫要治未病一樣,我們不能等著設備出了故障再去維修,那時候就會影響作業,耽誤生產”,因此,春節期間到港的王培山跟往常一樣,第一件事就是對設備進行動態巡檢,第一時間了解設備狀況,查看人機界面、故障信息,然后做出預判和結論,并及時調整處理。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作為世界領先的自動化碼頭,每天在班的生產作業人員不超過25人,比傳統人工碼頭節省人力70%。而今年的春節期間,全自動化碼頭比往年要忙碌很多,來這里靠泊的船舶量也比往年增加了70%。而這一切的正常運轉,靠的就是技術、是創新,是不竭的改進和優化。
最大的收獲:敢于突破空白的創新思維
作為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的骨干成員,王培山從從2014年項目組組建就已加入,親眼見證并親身參與、感受了這其中的艱難、突破、創新與收獲。王培山坦言,他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獲是能有一個敢于突破空白的創新思維,“人總是會不自覺地按照老經驗來辦事,但是全自動化碼頭的研發和建設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作為這個團隊中的普通一員,作為新一代的碼頭工人,對于創新思維的要求更高,需要我們有更開闊、更有發展性的思維和專業認可度”。
3年多的技術攻關,對于王培山來說,學到的是“連鋼創新團隊”的精神內核: “拼命都不一定干得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就像連鋼說的,在研發最困難的時段,做不成就跳海,他第一個先跳,現在說來感覺有些通俗,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是一種壓力和動力,是必須要干好的決心”,王培山說。
新年愿望:碼頭設備安穩運行,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靠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化碼頭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很多困難和問題的解決都沒有前人指路,需要他們從各種不同的路中研究、選擇最優的那一條。這個過程中,王培山感覺自己每天都在經歷“頭腦風暴”,但自動化碼頭投產運行五年來,更加需要他們不斷地提升、優化,“需要一點一點地去摳,去完成更加極致的技術和方案”。
2001年進港的王培山已經在碼頭工作了20年,如今他的女兒已經上初中了,“看著自動化碼頭的誕生和使用,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一樣”。嶄新的2021年,他的愿望是碼頭上的設備能夠平穩、安全地運行,孩子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把工作做精致、做細致,將工作和家庭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