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河北保定一家4口選擇“留青過年”:保護好自己就是對家人最好的祝愿

2021-01-29 06:24 大眾報業·半島網-半島都市報閱讀 (114201) 掃描到手機

◥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受訪者供圖) 

▼田倩正在幫顧客挑選毛巾。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靜(署名除外)

“不給國家添麻煩,就是對家鄉最大的守候;保護好自己,就是對家人最好的祝愿。”在即墨小商品城做毛巾生意的田倩一家4口決定,今年留青過年。田倩的老家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留在老家的老人也非常支持他們不回去。

田倩說,他們今年在青島過年,年夜飯肯定會有海鮮,但是,仍然會保留一些“家鄉的味道”,冬天的時候青島棧橋會來很多海鷗,他們可以去看海鷗、喂海鷗,孩子們聽了都非常想去。

奮斗六年對青島有了感情

1月28日,半島全媒體記者來到鶴山路的即墨小商品城,在2號門二區107號愛尚毛巾店內,記者見到了田倩。她穿著一件卡其色的中長款羽絨服,黑色的運動褲,大大的毛領帽子扣戴在頭上,面戴口罩,看起來十分“保暖”。

純棉的、珊瑚絨的、納米的,各式各樣的毛巾、枕巾枕套擺放在高低錯落的貨架上,在這間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面里,堆放了各種貨品,只有靠近門口的一小塊地方可以落腳,那里擺放了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一臺電腦,正在監控著這個小店的日常。在這間不太寬敞的小店里,田倩和丈夫尚攀已經辛苦經營了6年。6年來,田倩每天早上8點準時開門營業,丈夫尚攀則負責接貨,然后在倉庫進行拆包、理貨、打包發貨等事宜。

2014年,田倩和尚攀從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來到即墨,年輕氣盛的他們想著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即墨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當時即墨小商品新城到河北招商,我們覺得商機不錯,經過實地考察之后,覺得是個機會,于是我們就帶著女兒過來了,當時女兒才兩歲,現在已經上小學了,兒子也都4歲了。6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對青島這片土地產生了感情。”

田倩說,自己的家鄉高陽縣原本就以生產毛巾而有名,自己身為高陽人,自然就想到了做毛巾生意。回憶起奮斗史,她動情地說,萬事開頭難,剛來即墨的前兩年,生意并不好做,當時懷著身孕,需要一邊照顧著大女兒一邊做著生意,“那個時候挺苦的,我和我對象為了招攬客源,買了一輛電動車,每天帶著女兒去趕大集、趕夜市賣貨,他照顧著女兒,我就在集市上賣貨。”

2015年,田倩在小商品城開了店面至今,“有的時候來貨多,一個五百多斤的包裹比人還高,兩千多條毛巾非常重,拆包也很費事,有的時候一上午都整理不完。”交談間,田倩順手將一個毛絨充電式暖手寶遞給記者,“來,抱著暖和一會,今天天氣冷。”簡短的一句話,像一股暖流涌上記者心間,令人十分感動。

一聽喂海鷗孩子不走了

考慮到疫情,田倩與丈夫尚攀商量決定今年不回老家過年了。“不是說不讓回去,而是考慮到家人的健康和孩子回來的上學問題,我們就怕回來之后再隔離,耽誤孩子上學,不給國家添麻煩,就是對家鄉最大的守候;保護好自己,就是對家人最好的祝愿。”

田倩告訴記者,對于家鄉的疫情她十分關注,每天打開手機查看疫情最新消息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那邊已經封村了,過年不返鄉的消息我們也已經提前告知了家里的老人,他們很支持。”除此之外,田倩每天都會叮囑父母出門要戴好口罩,非必要盡量減少外出。

“我們老家過年的習俗和即墨這邊差不太多,年前各家各戶掃塵,臘月廿三蒸年糕、蒸饅頭,年三十貼春聯、吃餃子,除夕夜看春晚、放鞭炮,正月初一串門拜年,熱鬧十足。”田倩說,自己已經買好了各種“福”字和喜慶的新年裝飾品,“不能回鄉過年,但年味不能少”,今年過年依舊要保留“家鄉味”,吃餃子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丈夫尚攀已經提前備好了年貨,孩子愛吃的蔬菜和零食、各種肉類、海鮮準備妥當,“在青島過年,怎么能少得了海鮮。”

按照往年放假時間,即墨小商品城通常是在臘月廿九這天放假,往年田倩一家都會在小年前后開車十個小時,返回河北家鄉過年。今年留青過年,田倩和丈夫計劃著年后帶著倆孩子去鶴山、嶗山和青島海邊玩玩,“孩子也想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吵著要回老家過年,我就安慰他們說,冬天的時候青島棧橋會來很多海鷗,我們可以去看海鷗、喂喂海鷗,他們聽了都非常想去。”

田倩說,公公婆婆都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丈夫尚攀是家里的獨子,今年過年不回家,一家人準備視頻跟父母過年,一同分享過年的歡樂,“我們來即墨創業之后,為了讓家里的老人能在想我們的時候隨時看見我們,特意為他們買了一部智能手機,還教會了他們使用視頻電話。”

暖心好友邀他們一同過年

雖然趕上疫情,但愛尚毛巾店的生意并未受太大影響,田倩告訴記者,來自己家買毛巾的多數是回頭客和老顧客。而同在小商品城做生意的朋友聽說田倩一家不回家過年的消息之后,主動聯系到田倩,邀請田倩一家到自己家過團圓年,田倩對此非常感動,她說,“我當時聽了非常溫暖,但我覺得帶著兩個孩子不方便,怕去了給朋友添麻煩,就婉言謝絕了。”

田倩說,去年回家過年返青之后,按照要求居家隔離期間,鄰居肖阿姨給她打來問候電話:“來了沒有呀?”“需要點什么蔬菜跟我說,我買了給你們送過去”……一句句暖心的話語溫暖著田倩,“肖阿姨為人親切,對我們也很照顧,我知道我要是說了需要什么,肖阿姨肯定會第一時間給我們送來的。”田倩說,這些也都讓她感受到了青島這座城市帶給她的溫暖。

相關新聞>>> 黑吉遼仨爺們拼成一個“家”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靜

一張床、一鋪炕、兩間房,三個不同年代人的外鄉人在膠州臨時組成了一個小家庭。52歲的張秋奎、35歲的呂鴻,25歲的王嘉豪,三個人分別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都在漁船上工作,租住在膠州市九龍街道大洛戈莊。眼下,為響應政府“就地過年”的號召,三個人共同決定,春節不回家,在膠州就地過年,買福貼、對聯,備年貨,三個人也要好好過個年。

52歲的張秋奎來自黑龍江省穆棱市福錄鄉光明村,從事漁業已經有10年了。多年東奔西走,海上風吹日曬,飽經風霜,52歲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幾歲。他與同住的呂鴻、王嘉豪組成一個臨時小家,三人同吃同住,相互照應。三個人中,張秋奎的年齡較大,是這個小家的“大家長”。平日里,他們在屋里的取暖,由他來負責。“干這行是累點兒,但比別的掙錢多,可以給兒子攢下點兒錢,自己也可以攢點兒養老。”張秋奎打算,趁著自己現在還能干,多干幾年。

從事漁業6年的呂鴻來自吉林省雙遼市雙山鎮,最近一次出海回來是1月7日。“現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為了減少流動,就不回了,家里人也都理解。在這里過年也不耽誤過完年出海。”呂鴻有個女兒,今年11歲,呂鴻說想孩子的時候就通個視頻電話。“現在手機視頻都很方便,不能一塊過年,至少也能看見臉,說說話。”由于春節不回家,這次休息的時間比較長,比較擅長廚藝的呂鴻就常常琢磨做吃的,挑戰各種菜式。“我們三個吃飯,常常六個菜。”被稱作“廚師長”的呂鴻樂呵呵地說。

年齡最小的王嘉豪來自遼寧省凌源市前進鄉,別看年紀小,從事漁業也有7年時間了。以往都是回家過年,但今年情況特殊,他決定留守膠州。“想家肯定是想的,尤其爺爺奶奶年紀這么大了,但疫情防控也很重要,再等等吧。”王嘉豪說,等過了年,疫情過去了,女朋友就要從遼寧老家來膠州了。雖然船上工作辛苦,但王嘉豪還是很喜歡,一年工作兩季,休漁期的時候可以回老家。“趁現在年輕,多干點兒,多賺點兒錢,后面要在膠州買套房。”王嘉豪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