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帆、強核聚群 代表委員為“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丹陽 膠東經濟圈既是承接中國南北、輻射東西的重要戰略要地,也是東向日韓、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都具有獨特的“雙節點”價值。在新發展格局下,膠東經濟圈充分發揮“雙節點”作用,助推活躍北方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在北京召開,為一體化發展按下了“快進鍵”,標志著膠東五市的一體化進程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進入2021年,站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這個關鍵節點上,“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毫無疑問成為了青島市兩會的熱點議題。在青島兩會前夕,半島記者專訪了幾位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圍繞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傾吐心聲,建言獻策。
交通先行,打造“軌道經濟圈”
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膠東經濟圈的發展正不斷達成合作共識,凝聚發展合力,全面提升區域經濟能級、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服務帶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南北區域協調發展。繪就一幅宏偉的藍圖,離不開一個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所所長邵光平受托發布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思路》,這一規劃堅持高點定位、高標謀劃,描繪了一幅更為清晰的膠東經濟圈七大領域一體化藍圖。
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發展的前提,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膠東五市的陸、海、空交通網絡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鐵路公路互聯互通不夠,港口錯位發展不足、區域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層級不高等現實問題。
邵光平說:“膠東經濟圈的一體化,應重點突出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共建高效率設施共同體,應致力于構建外部與國際國內暢通、內部五市快捷通達的綜合運輸通道,全面形成四網融合、陸海聯動、外聯內暢的綜合運輸通道,協同謀劃跨區域能源、水利、信息等領域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依托信息基礎設施打造‘數字半島’。”
其中,交通一體化重點任務可以概括為打造“兩群兩網兩化”。“兩群”,一是要建設“協同發展的世界一流港口群”,打造國際航運中心,二是要培育“便捷高效的世界級機場群”,打造國際樞紐空港。而“兩網”,則是要打造四網融合、五市快速直達的“軌道交通網”和市縣直達、快速便捷的“高等級公路網”;多向融入國家干線鐵路,持續完善五市城際鐵路,加快推進建設市域(郊)鐵路,推動干線、城際、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重點推進青島至日照、青島經平度至萊州等鐵路規劃建設,到2025年,推進約1500公里、總投資2200億元的軌道交通項目規劃建設,打造“軌道上的膠東經濟圈”;完善膠東五市高速公路主骨架,到2025年,推進約900公里、總投資1400億元的高速公路項目規劃建設。“兩化”則是要構建“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推進“便利化”的區域運輸服務。按照立體、多元、便捷的理念,重點打造五市機場、鐵路等一批綜合客運樞紐,實現“零距離”換乘;圍繞客運一體化、貨運一單制、交通一卡通和信息服務一站式,加快完善膠東五市高品質、高效率的客貨運輸服務。
邵光平指出,除交通之外,未來,膠東經濟圈還將圍繞創新、產業、海洋等方面的一體化共建創新引領共同體、共建產業發展共同體、共建藍色海洋共同體、共建綠色生態共同體、共建高水平開放共同體、共建高品質生活共同體。
強核聚群,產業交融抱團發展
產業的興衰,關系到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大局的成敗,而產業的協同發展,則是一體化的關鍵。膠東經濟圈工業門類齊全,是全省最具發展活力的地方,也是全省經濟的領頭雁。從2019年統計數據占全省比重看,膠東五市人口占31.6%,生產總值占42.2%,外貿占64%,利用外資占67.3%,財政收入占43.3%;在沿黃九省區中,膠東五市GDP占比超過13%,貨物進出口總額占比超過33%。
膠東五市分別都擁有自己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在各自主導的產業領域里,每個城市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既是重大責任,也是重大機遇,更是重大使命。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正不斷促進要素的高效流通,城市之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1+1+1+1+1>5的效果。
膠東經濟圈還是工業互聯網實踐應用的絕佳實驗場和價值高地。近年來,青島提出要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以海爾卡奧斯為代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在膠東展開布局,以青島為核心,輻射煙臺、濰坊、威海、日照,通過“大企業共建、小企業共享”,賦能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青島市人大代表、青島寶佳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高明作對此深有感觸。他說,膠東五市的企業產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融,普遍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就拿青島寶佳來說,作為工信部認定的全國首批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系統商,寶佳一直致力于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與生產,并不斷拓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而膠東五市范圍內的工業企業,正是他們推動智能化技改、大顯身手的第一舞臺。
“在化工行業,我們為煙臺道恩TPV高分子提供了總體規劃建設和數字化建模服務,幫助其打通了MES、LIMS、SCADA和ERP,實現全流程智能柔性對接,產能由2.1萬噸增至4.6萬噸;在醫藥行業,我們為黃海制藥實施了車間級全面智能化技改方案設計;在機加工行業,為濰坊濰柴動力、威海伯特利汽車智能化加工上下料的智能化技術改造,此外,還為濰坊的風箏面粉、可漾飲料等一系列食品加工企業提供了智能技改方案。”
高明作認為,隨著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的全面起勢,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將為企業帶來全新的機遇。“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進程加速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借著膠東經濟圈與工業互聯網的大勢,接下來我們將組建行業研究小組,積極參與專場活動,與各地市的工業企業進行深度的對接,推進智能化技術改造,與此同時,還將聯合更多的高校資源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供應商,進行更多的合作實踐與項目落地。”
科技為帆,推動膠東科技成果轉化
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經濟體想要實現長足的發展,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近年來,膠東五市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基礎,集聚了一些科技創新資源和創新平臺。2017年底,濟青煙入圍國家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2018年青島市實現技術交易755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55.82億元,位居山東省第一,同比增長23.02%。
但與此同時,膠東五市目前存在的問題和短板也不容忽視。
“區域間的協同力度不夠,使得高質量科技成果流動不足,而市場需求與科研資源的對接又缺少相應的渠道,因此各類創新要素與其他要素市場未能實現良性融合并形成合力。”青島市政協委員、民盟青島市委副主委陳立波認為,科技創新協同機制不完善、科技資源互通程度不夠、成果轉化生態體系不完善是當前膠東五市面臨的突出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未來將不利于膠東五市凝聚創新驅動合力,加快互聯互通,實現協同發展。
陳立波建議,為推動膠東五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做好區域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完善五市科技創新協同體系。可建立膠東五市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實踐膠東五市一體化創新政策先行先試,開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工作,擴大企業使用創新券購買技術服務范圍,享受技術搜索、成果管理、價值評估、成果轉化、技術交易、技術戰略規劃等科技服務,促進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實行人才“雙聘”制度,創新“人才飛地”“產業飛地”合作機制,發揮各地區差異化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建設信息共享平臺,促進科技創新資源流動共享。五市共建技術交易市場和膠東五市專業化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打造膠東五市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和專利信息資源庫;建設膠東五市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完善重點實驗室、大科學工程等共享機制,逐步構建科技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讓線上線下共享創新資源;建立膠東五市經濟圈知識產權信息共享平臺等。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市場化的科技服務體系。為膠東五市地區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交易咨詢、知識產權運營、產權評估、投融資等專業化集成化服務;開展市場化、專業化科技服務,促進重大研發成果技術熟化、產業孵化、企業對接和成果落地,定期開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對接交易活動,常態化舉辦大院大所對接活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等。
昂起龍頭,發揮青島引領作用
當前,“南北差距”已經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空間變化的一個全新視角,應對南北分化和北方向南方放緩蔓延,加快“東中一體”必須重塑北方若干“發動機”。中國經濟需要多個動力源,北方經濟需要“發動機”,山東半島更是需要“火車頭”。
在山東“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新格局中,膠東經濟圈實力最強,且各個城市發展較為均衡,最有可能在不斷崛起的城市群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而青島作為北方第三城,同時也是東部的開放橋頭堡,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的背景之下,青島的龍頭價值將更為突出,在縮小南北差距,帶動北方城市發展方面應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今年以來,青島市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搭平臺、建生態,協同煙臺、威海、濰坊、日照四市,在要素共享、產業發展、對外開放、政務聯通、公共服務協同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打破了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實現城市更合理分工,凝聚區域更強大合力。
2020年12月8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會上,1個千億級投資基金設立,5個大項目簽約,7個合作協議簽署,249個重點項目進行推介,這場大會展現了膠東五市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前所未有的決心與使命感。
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青島市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李光全指出,當前的青島,正面臨著“標兵漸遠、追兵漸近、同行趕超”的發展困境,同類城市正在加速崛起;而對于城市群來說,區域經濟的發展往往取決于中心城市。中心和龍頭城市的衰落則往往意味著區域經濟的坍塌。因此,膠東經濟圈的崛起,必須要昂起青島這個龍頭。
李光全認為,構建青島都市圈,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首先是中心城市怎樣建,全面搞活青島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以膠州灣東岸為重點,構建起青島都市圈的核心區,在膠州灣推進產業疏解和競爭力提升來打造青島都市核心區的中心區。其次是都市圈怎樣建,以“三灣三城”為核心,將即墨區納入青島北岸城區,在鰲山灣加快產業集聚和空間聯通來打造青島都市核心區的副中心區,在靈山灣打造青島城市的獨立城區。
最后是山東半島城市群怎么建,將青島與煙臺的合作與一體化作為膠東經濟圈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將青島與濰坊、青島與日照的合作和一體化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擴展的兩個發展副軸。深度創新推進沿黃流域城市開放合作,發揮好青島港口資源配置、效率全國領先和規模北方最大優勢、膠州多式聯運中心全國規模最大優勢,提升沿黃流域的開放能級和一體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