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鋪集張瑞蘭:撫養(yǎng)殘疾兒50年 脫貧新時代八旬嫗倍感黨恩
辛勞五十年,拉扯殘疾兒,一朝幸脫貧,母子感黨恩。膠州市鋪集鎮(zhèn)石清溝村村民張瑞蘭,51年前抱養(yǎng)了一名兒子,在老伴42年前去世之后,自己又單獨撫養(yǎng)殘疾兒子至今,相依為命,母子情深。2016年,膠州市所有貧困戶集體脫貧,作為貧困戶的張瑞蘭母子,從此吃不愁、穿不愁,飲用水安全,醫(yī)療、住房有保障,過上了小康生活。耄耋之年的張瑞蘭,脫貧不忘黨恩,矢志生命不息一如既往伺候兒子,并盡己所能,奉獻愛心,積極幫助有困難的村民。她的俠義心腸、巾幗壯舉,感動了一方百姓,令人唏噓不已,油然而生敬佩!
張瑞蘭今年86歲,1969年5月,她與丈夫徐樹榮抱養(yǎng)了一名男嬰,取名徐公山。本指望養(yǎng)大成人,能夠養(yǎng)他們的老,沒成想孩子長到8個月,高燒不退,后
經(jīng)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確診,罹患大腦炎后遺癥,小時候一直不會走路,即使勉強能走,也老是后仰跌倒,長大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需要坐輪椅才能行動,鑒定為肢體二級殘疾。
張瑞蘭的丈夫徐樹榮,建國前是村里的兒童團長,解放后從1949年開始任村里的“村先生”(村文書),直到1978年病逝。1951年,17歲的共青團員張瑞蘭,出任村里的“識字班”隊長,與全村的姐妹們一起學文化,立志“婦女頂起半邊天”。
那時的她,堅定一個信念,聽黨話,跟黨走,激情滿懷地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動,田間作業(yè),打壩治水,把青春全部獻給了農(nóng)村廣闊的天地。在家里,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幫互愛,共同孝順老的,撫養(yǎng)殘疾的兒子,舐犢情深,視同己出。為了讓兒子徐公山練習走路,受當時生活條件所限,她與丈夫用木頭給兒子前后制作了3個學步車,都用壞了。在兒子不到10歲的時候,丈夫撒手人寰。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好在有大伯哥嫂盡力照顧,本村娘家兄弟姊妹6個就近幫襯,村鎮(zhèn)兩級悉心關(guān)愛,娘兒倆一步步走到今天。
“沒有俺娘,我活不到今天!”徐公山發(fā)自肺腑地說,透過他厚厚的鏡片,筆者分明看到那瀅瀅的淚花。“前幾天,他感冒嗓子疼,不敢吃飯,俺給他炒了幾個雞蛋,他先叨一筷子填在俺口里!”說起徐公山的懂事,張老太太已是泣不成聲。這些年,張瑞蘭母子倆就是這樣,相依為命,堅強生活。2008年,鋪集鎮(zhèn)政府為張瑞蘭母子二人,辦理了低保,加上建檔立卡貧困戶補貼,每月1000余元的救濟款,娘兒倆生活支出夠用的。石清溝村兩委會,平時無微不至地對娘兒倆進行照顧。在全鎮(zhèn)衛(wèi)生改廁時,協(xié)調(diào)施工隊專門為徐公山安裝上坐便器扶手,以防止他如廁時仰倒。張瑞蘭年輕時參加集體勞動傷了腰,落下病根,需要常年吃著止疼藥,上了年紀,耳朵也有點兒背。每年娘兒倆的醫(yī)藥費在1000元左右。徐公山盡管整天坐在電腦前,但他關(guān)心國家大事,每日上網(wǎng)瀏覽新聞,活得充實而陽光。
今年疫情期間,她積極響應村“兩委”的號召,盡己所能,去村委會捐上了50元錢,“千里鵝毛”禮輕義重,充分表達了娘兒倆對黨深深的感恩之情。“無非是自己少花兩塊,管不著。再有誰困難需要,俺還捐。俺攆上了奔小康的新社會,一定好好活著,跟黨走,往前奔。”樸實無華,一片真情,言辭打動人心!“她這種樂觀堅強、感恩奉獻的可貴品格,值得我們?nèi)w村民好好學習。”石清溝村黨支部書記徐敬林贊許地說。
半島網(wǎng)記者 黃超 通訊員 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