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團遠赴深圳取真經,一把手帶隊沖鋒忙招商。3月25日~28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在深圳考察學習,期間,王清憲明確指出,我們“學深圳、趕深圳”,就是要放大坐標找...
【讀懂青島】青島趕深圳 優勢在何方
半島記者 馬正拓 景毅 李志波 李兵
這兩天,南海之畔的深圳刮起了一股“青島旋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帶領青島黨政考察團,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開展為期4天的考察學習,并成功舉辦了青島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現場簽署了24個產業合作項目,總投資額971億元。這不僅反映了眾多企業對青島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滿懷信心,也是對青島獨特的資源稟賦、海洋海港產業基礎、科研實力等獨特優勢的最好肯定。在深圳的推介會上,王清憲也對青島的優勢進行了簡單介紹。對標深圳,反觀青島,這些優勢將成為我們“學深圳、趕深圳”的底氣和本錢。
■區位優勢
青島地處國家開放戰略的橋頭堡
從1891年建置開始算起,青島已經走過了128年的歷史。
青島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博士孫增德認為,自從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揭示了青島獨特的區位優勢后,無論是民國時期的特別市、上世紀中葉我國紡織業的“上青天”,還是改革開放后的計劃單列市,再到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被確定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支點的“雙定位”城市,青島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從來沒有被忽視過。
去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成功舉辦后,青島又多了個“上合峰會舉辦地”的標簽。邁入新時代,隨著國家開放發展戰略的提出,青島又被賦予新的使命,要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成為國家高質量開放發展的重要支點。
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之一。近年來,青島先后和日韓的多個城市分別建立了合作關系,相互間經貿交往日益頻繁,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青島流亭國際機場面向日韓門戶樞紐優勢進一步加強,日均往返達到55班次。
截至目前,青島機場已開通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線31條,還相繼開通了8條洲際直航航線,在青島市區的北部,膠東國際機場正在加緊建設,下半年將實現順利轉場,這里將成為內聯全國、外接全球的世界級中轉樞紐和國際門戶。
在膠州灣畔,青島港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總數已達160多條。通過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已開通多式聯運班列42條,搭建起連接日韓、東南亞、中亞、中歐和中蒙的過境物流通道,基本形成了“東接日韓亞太、西聯中亞歐洲、南通東盟南亞、北達蒙俄大陸”的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成為中亞及上合組織國家面向日韓亞太市場的“出海口”,日韓商品進入中亞內陸市場的國際海鐵聯運貿易物流綜合樞紐。
隨著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規劃和建設,以青島為起點向北連通東北、向南連通長三角的新一代高速列車通道,已經納入山東省綜合交通布局優化提升方案。
也就是說,青島對內要與京津冀、沿黃流域、東北三省形成發展互動。對外要面向東北亞、聯通日韓,成為面向世界開放、整合全球資源要素的新高地。
正因為如此,3月27日在深圳舉辦的推介會上,王清憲滿懷信心地說,“今天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
■涉海經濟
青島GDP超過四分之一是藍色
對于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青島來說,海洋是這座城市最大的先天優勢,也是引以為傲的資源稟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中提出,青島要突出西海岸新區、青島藍谷等戰略平臺引領,打造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肩負這樣的歷史使命,近年來青島市在良好的海洋科研和產業基礎之上,藍色經濟動能不斷增強、潛力加快釋放。
2018年,全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3327億元,增長15.6%,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27.7%。其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設備制造業和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業等4個支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2025億元,增長14.5%,占海洋經濟比重60.9%。海洋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366億元,增長8.6%,占海洋經濟比重11%。
近年來,“大洋一號”、“科學”號等綜合科考船,紛紛把青島作為母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是我國首個海洋科技實驗室,它依托青島市現有科考船、水下機器人、蛟龍號等重大科研設施,整合各類海洋科研設施和數據資源,打造了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并具備從近海至遠海的完整調查能力。
而國家深海基地,則是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也是“蛟龍”號探測器的母港。
作為全國的海洋科技名城,青島還具有較成體系的海洋科研力量。截至目前,青島擁有國內涉海大學和研究機構26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34家,擁有包括18位涉海院士在內的一大批科研人才,海洋科研力量在國內城市中首屈一指。
此外,青島有比較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和一批涉及海洋產業的功能園區,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海洋高端創新載體和人才集聚,為青島的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才智支撐。
未來,青島在海洋科研領域還將有一系列的大動作:海洋國家實驗室全球第三條大洋科考船“夢想號”將于2021年下水;全球海洋科研領域最快的2600萬億次/秒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正式啟用;來自5個國家的20多個團隊正在開展“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使用高通量技術加緊從化合物中篩選發現新藥物;“七龍探海”立體深海探測網絡正在加快構建……
■城以港興
陸海統籌建設國際航運中心
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現代化港口是陸海統籌、走向世界的重要支點。2018年,青島港的年貨物吞吐量突破5.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831萬標準箱,居中國北方港口之首。海鐵聯運完成量超過100萬標箱,同比增長近50%,成為中國沿海首個突破百萬標準箱大關的港口,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位。
打造山東對外開放橋頭堡,也是青島港下一步的發力目標。臨沂、鄭州、聊城、濱州……2019年以來,青島港加快內陸港和海鐵聯運布局,全面對接省內外城市,努力打造內陸城市最佳“出海口”。
以海鐵聯運布局為軸線,依托完善的集輸運體系,青島港正大力搭建兼具金融功能、貿易功能、物流功能的保稅原油現貨交易平臺、原油期貨交割平臺、焦炭期貨交割平臺等,整合優勢資源,更好地集聚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發起“由目的地港向樞紐港、由物流港向貿易港轉型”的兩大攻勢,構建國際航運中心的產業生態圈。
青島在發展郵輪旅游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青島國際郵輪母港開港4年來,已運營郵輪310多個航次,接待郵輪旅客突破35萬人次。
今年以來,青島港把發展郵輪產業作為落實“經略海洋”戰略、打好新一輪海洋攻勢的重要支點,聯手各方推動青島郵輪旅游。目前,青島國際郵輪公司已與40余家郵輪公司、旅行社成立青島郵輪旅游發展聯盟;與嘉年華郵輪公司、皇家加勒比游輪公司等多家郵輪公司合作運營母港航線,已開通青島-日本、韓國等多條郵輪航線;青島-韓國仁川的固定班輪,每周一、三、五從青島發出。
也正是借助海洋海軍海防特色和優勢,青島市創新軍民融合機制,發揮青島西海岸新區先行先試、核心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平臺融合、領域融合、區域融合“三融”發展模式,形成點線面“三維一體”、協同推進的格局,為其他領域融合蹚出新路子,為突出特色彰顯優勢開展軍民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鑒。
在古鎮口,哈工程青島船舶科技園、中科院輕型動力研發基地等總投資1100億元的86個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在項目的推動下,青島(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雛形初現。
今年,青島將推動示范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開展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試點、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等先行先試,努力探索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造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青島樣板。
■產業平臺
密布15個國家級開發區
在2018年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中,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綜合實力排第六。作為我國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青島開發區近年來瞄準“中國制造2025”和“海洋產業”這兩個優勢產業,經濟發展異軍突起。像這樣的國家級開發區,青島共有15個,功能多樣,各有側重,成為引領青島各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西海岸新區,在短短幾年間,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已先后形成了中英創新產業園、中法工商創新基地、中日韓創新產業園、中芬(蘭)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園,初步形成以“工業4.0”為主導力量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成為青島對外合作的新窗口、國際合作的新平臺。
在膠州,去年9月,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核心區,首批總投資437億元的26個項目集中動工。今年,青島將進一步加快示范區建設,深化與上合組織國家經貿、科技、人文等各領域合作,加快膠州啟動區、西海岸新區中俄地方合作園等核心區建設,打造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對外開放新高地。
在城陽動車小鎮,第一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5個項目集中入駐,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原型試制車即將完成,將為青島乃至中國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注入強大新動能。
“僅一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就撬動了千億級的產業鏈。”青島市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程國有認為,城陽動車小鎮、嶗山金家嶺金融新區、即墨汽車產業新城等,都是青島目前的優勢產業集群,如果青島再多幾個這樣的“拳頭產品”,就能很大程度上縮小差距,躋身國內外一流城市的行列。
目前,青島全市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9家,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達到405家,這些高含金量的重大平臺,未來都將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策源地”。今年,青島將著力突出創新引領作用,圍繞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著力抓好重大科技平臺建設、重大科技項目開發,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今年,青島還將按照全省“十強”產業部署,推進1000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設立100個新舊動能轉換精品項目,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建設“四新”集聚地,打造“四化”試驗區。
■實體經濟
“青島制造”成為中國新名片
今年3月1日,中車四方美國公司位于美國芝加哥南郊的生產車間內熱鬧非凡,首批21名技術工人將趕赴青島,接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方面的培訓。2016年3月,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中標制造芝加哥運輸管理局的846輛地鐵車輛項目,項目總價達13億美元。2017年3月,四方公司投資1億美元在芝加哥建設生產基地,目前工廠生產設備正在調試,預計今年9月首部列車將下線測試運營,2020年將正式投入運行。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近年來已經成為中國光彩奪目的“金名片”,青島更是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目前是國內軌道客運領域供貨數量最多、可靠性最強的企業,國內高速動車組市場占有率達到44%。截至去年,中車四方在海外獲得的出口訂單累計已超過5000輛,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阿根廷、美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合作項目已經陸續實施。
制造業是青島經濟的壓艙石。青島目前有海爾、海信、中車等一批世界級的制造業企業,實體經濟門類齊全、體系完整、根基深厚。每一次技術變革,青島制造業都努力抓住機會,不斷進化,讓“青島制造”向“青島智造”轉變,積極參與國際制造業分工并搶占發展先機。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僅僅是青島制造業在全球市場布局的一個代表。海爾在全球建立了5大研發中心,24個生產制造基地,海外本土化產銷比例已達到55%;海信在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地擁有研發中心,在南非、埃及、墨西哥、阿爾及利亞以及捷克建造了生產基地;青島海西重機自主研制的多功能自升式海工平臺,近年來已經向中東等地區出口了數臺……
青建國際集團是目前山東最大的綜合性建筑企業集團之一。作為青島市最早進入非洲市場的企業,青建集團在非洲的建設已經深入到阿爾及利亞、肯尼亞、馬里等國家,涵蓋公路、水利、港口等項目。還搭建“青建+”平臺,為青島“走出去”企業提供在非洲的代銷、展銷、海外倉等貿易服務。如今,已有200多家企業通過青建搭建的平臺“抱團出海”去非洲。
這些率先走出去的青島制造業企業,正從依靠資金和勞動力優勢,逐步向依靠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轉變,不僅讓青島制造的產品和技術走出去,還讓中國標準走出去,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時尚基因
軟硬件結合打造電影之都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中國大片超高的票房和口碑,不僅讓全球認識到中國科幻片制作水平的提高,也讓以“青島啤酒”聞名的青島備受關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稱號的青島,也因此站在了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新起點上,迎來新技術帶動下的產業發展新契機。
青島是一座具有時尚基因的城市,青島人愿意接受新事物,氣質、理念、生活方式都是如此。上世紀初以來,在青島誕生了多個中國第一,開辦了中國人經營的第一家電影院,上映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帆船俱樂部,建設了亞洲第一個海洋館等等。
位于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的東方影都,高標準超前規劃,實現電影工業化生產、全產業鏈配套。目前,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已經建成40個大型攝影棚,并擁有室內外合一的水下影棚。此外,藏馬山影視外景地、創智產業園等配套項目,正形成聚集效應,將青島與電影凝聚得更為緊密。
一流的影視硬件設施、一體化的影視服務體系和與國際接軌的優惠影視政策,是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的優勢所在。靈山灣影視局和影視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保障,成立首批影視專家智庫,建立影視外景地和服務企業資源庫。靈山灣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全面啟動實施,推行青島市優秀影視作品制作成本補貼政策,累計吸引入駐影視企業突破200家。
與此同時,電影博物館、大劇院、酒店群、酒吧街等設施,將這里打造成了影視交流展示的集聚地。金鳳凰獎頒獎、全國院線國產影片推介、首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等活動,豐富著青島作為“電影之都”的文化內涵,更是進一步鞏固擴大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成果,將這里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制作、交易和展示平臺。
“青島是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城市,有很好的電影基因,出現過很多影視創作人才。而且青島還是一個山美水美的地方,還有漂亮的城市建筑,現在又有了世界上最新的、最先進的電影拍攝場地,具備電影之都該有的很多條件。”青島籍著名演員黃渤說。正如黃渤所說,青島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影視人才層出不窮,在我國各個時期的影視圈中各領風騷。同時,青島還擁有山、海、島嶼、平原、沙灘、濕地等自然環境,兼容并蓄、卓爾不群的獨特城市風貌,也造就了一座天然的外景拍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