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新農人把蘑菇賣到15個國家 新西蘭80%的蘑菇都產自他手
在山東膠州的一片農田里,一顆顆不起眼的蘑菇正悄然改變著五六十戶農民的生活。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85后”青年——匡永帥。從抗拒“農民”身份到帶領膠州蘑菇走向世界,他用14年時間,將一個小型合作社發展為年產值超1500萬元的國際化企業,讓“膠州蘑菇”成為韓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的餐桌常客。他的故事,不僅是一個農民的創業史,更是一曲鄉村振興的激昂樂章。
匡永帥拿著已長出蘑菇的菌棒
從“抗拒”種蘑菇到“接班”
1987年出生的匡永帥,從小在蘑菇棚里長大。父親是膠州市當地知名的蘑菇種植戶,但他一度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充滿抵觸。“我大學學的是機電工程,當時覺得種蘑菇沒前途,甚至不好意思告訴同學家里經營何種生意。”青島康麗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任副理事長匡永帥回憶道。
匡永帥
7月1日,記者在膠州市與高密市交界的一家生產菌棒的公司見到了匡永帥。他身高一米九左右,戴著眼鏡,臉上時常掛著笑容。他正在菌種中心查看菌種的情況,談起菌棒他如數家珍。
匡永帥拿起一個蜜環菌棒,它如八寶粥的顏色,還有一塊塊白色的菌團,他說,“不知道的人看到菌棒的顏色,會以為它壞掉了,其實這個菌棒的形態就如此,它是天麻的載體,種植天麻需要蜜環菌的配合。”
匡永帥端著菌棒
來到檢驗菌棒出菇率的房間,貨架上的菌棒長出形態各異的蘑菇,有我們常見的平菇,還有白色的平菇,如菜花般的蘑菇……匡永帥熟練地介紹著每種蘑菇。
別看如今匡永帥對菌棒的了如指掌,之前他也是門外漢。2015年,家庭突然遇到變故,留給匡永帥的是50多畝蘑菇基地和一群依賴合作社的農戶。“賬上只剩13萬,妹妹還在上學,我還是個玩心很重的小孩,對菌棒的生產等環節根本不了解。”面對壓力,這個“耍孩子”一夜長大。他硬著頭皮接手家業,卻發現留下的不僅是產業,還有更棘手的難題:合作社50多戶社員各自為戰,蘑菇品質參差不齊,價格被經銷商壓到谷底。
匡永帥(右)與客戶
“種得好不如賣得好。”匡永帥決定用銷售打破困局。他跑遍山東的蘑菇種植戶,用訂單換產能,統一技術標準。兩年內,社員年均收入從5萬元躍升至20萬元。出租車司機宋法明夫妻靠6個大棚年入30萬的故事,成了當地津津樂道的致富樣板。
菌棒“破壁”韓國市場,蘑菇賣到70元一斤
2015年,一次與韓國朋友的閑聊點燃了匡永帥的野心。“韓國超市的平菇賣60元一斤,是國內價格的10倍!”他立刻飛往首爾考察,卻在首爾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可樂洞市場遭遇當頭一棒:中國蘑菇因運輸損耗大,價格雖高卻競爭不過本地貨。
匡永帥(右)
“既然蘑菇難運,那就運菌棒!”他算了一筆賬:菌棒耐儲存,運輸成本低,且在韓國現種現賣能溢價30%。說干就干,他帶著翻譯軟件獨闖京畿道,坐著公交沿途尋找農場,靠比劃和手機翻譯談合作。一年半后,35畝韓國基地建成,菌棒下地進棚上架7天即可采收,售價高達70元/斤。
“最難忘的是睡日本地鐵站的日子。”匡永帥提起早期開拓市場的艱辛。2015年,他帶著13萬存款赴日本找客戶,為省住宿費夜宿車站,用3G信號搜索地址翻譯,最終拿下三家客戶,半年出口10個集裝箱,凈賺20多萬。日本客戶破產后主動賠付32萬元的故事,更讓他堅定了“誠信是國際通行證”的信念。
出口15個國家,年銷菌棒800萬-1000萬根
新西蘭市場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堪稱苛刻,匡永帥卻將其視為“試金石”。從品種篩選到培養環境,他嚴格對標當地標準,最終拿下80%的市場份額。“我們的金針菇占新西蘭進口量的絕大部分。”他自豪地說。
菌棒
在澳大利亞,他引進耐高溫的“澳大利亞白平菇”品種;在卡塔爾,借“一帶一路”東風快速擴張;面對東南亞市場,他靈活調整策略:“熱的地方種蘑菇成本高,我們就專供菌棒。”如今,合作社產品出口15個國家,年銷菌棒800萬-1000萬根,年產值超1500萬元,社員年均增收3萬元-5萬元。
“農民最樸實,能掙錢就是凝聚力。”匡永帥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國內統一技術、海外本地化種植。社員李大姐笑著說:“以前種蘑菇怕賣不掉,現在匡總連定金都預付70%,我們只管把活兒干漂亮!”
匡永帥拿著菌棒
作為膠州市人大代表,他呼吁“農業賺錢不能靠補貼”,并探索“鄉村致富經理人”模式,吸引年輕人返鄉。從膠州農田到國際餐桌,匡永帥用一棵蘑菇撬動了產業鏈的全球變革。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