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首個校本教育大模型5月上線
半島網4月25日訊 如何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界的共同課題,而先行起步的華青教育集團現已完成校本教育大模型的內測,即將于5月10日正式發布上線。
2025年4月24日下午,華青教育集團校本教育大模型項目推進研討會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智能學習系統實驗室主任、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法提教授以及研發團隊李坦博士、王兆雪博士,青島市教育學會會長王洪琪,華青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李蛟龍、總校長閆洪全,3所新世紀小學、青大附中初高中和嶗山學校的相關干部參會,共同圍繞華青校本教育大模型項目展開深度研討。
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刻重塑教育生態的當下,華青教育集團前瞻性地將GAI(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作為核心課題,于2024年底正式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啟動校本教育大模型的研發。在此次研討會中,武法提教授從理論與實踐雙層面詳細介紹了華青校本教育大模型的演進歷程。他表示,作為山東省首個校本教育大模型,項目自推進以來,模型迭代訓練成果顯著,今年3月份完成了約1200輪(步)訓練,時隔一個月時間,如今更是完成了15000輪(步)迭代訓練。目前,團隊已對7B、14B和32B模型完成微調與訓練,正全力推進72B模型的訓練工作,通過高質量數據微調持續提升模型效能。
據介紹,華青校本教育大模型依托教育基座“雙星”系統,將提供AI代具、AI助教、AI伙伴、AI教師四重功能。登錄公測版大模型,可以看到英語作文批閱、數學作業輔導、教學設計3大智能體。目前,英語作文批閱智能體已達實用水平,能精準識別并解決作文批改中的常見問題;數學作業輔導智能體更是亮點頻出,團隊基于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創新采用事例示范法、交流陷阱法等多種啟發式教學策略,深度引導學生思維過程。武法提教授介紹說,未來根據教育教學工作需要,華青教育智能體數量將不斷擴充,逐漸發展到10個甚至100個,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智能體組合完成教學任務。
值得強調的是,學生層面,華青校本教育大模型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當學生使用智能體輔助學習時,智能體不再僅僅是知識的給予者,更是思維的啟發者。以數學作業輔導為例,智能體采用的提問策略等方式,能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深入思考,對AI給出的解題思路和答案,鼓勵學生去質疑其合理性。這種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不盲目接受知識,而是學會獨立思考,判斷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會上,各學校參會教師結合一線教育教學實際,提出了眾多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讓大模型更加“懂教育,懂華青”。談及人工智能帶來的教學變革,閆洪全總校長指出,教師授課過程中產生的創意與靈感,借助“華小青”人工智能AI工具,最快十分鐘即可生成教學資源,這將極大顛覆傳統課堂模式,為教育創新注入強勁動力。在后續設計、完善與操作過程中,項目將著力引導教師突破傳統教育教學桎梏,利用大模型為教師發展成長提供支持。
青島市教育學會會長王洪琪對項目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華青校本教育大模型項目推進與教育高質量發展趨勢高度契合,不僅讓因材施教真正成為可能,更為青島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提供示范,助力教育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實現新的突破。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明確了華青校本教育大模型項目的后續推進方向,更為5月10日的正式發布積蓄力量。隨著“華小青”即將在華青教育各學校正式運行,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