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3~8年級!《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綱要》發布!
為進一步規范我省地方課程設置,更好發揮地方課程對國家課程的拓展補充作用,省教育廳印發《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綱要》。《綱要》的具體內容,詳情如下:
一、總綱
地方課程是國家課程方案規定開設的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相關要求,為有效推進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建設,發揮地方教育資源優勢,實現課程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制定本綱要。
(一)課程性質。
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是一門凸顯地方特色,注重跨學科整合,強化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相聯系,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本土性等特點。課程內容的選擇充分體現山東省地域特色,挖掘省內特色文化、自然風貌、區域經濟、優勢科技等方面資源的育人價值,有機融入重大主題教育,涵養家國情懷,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地方課程注重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加強基于探究實踐的人文與科技教育,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理念。
1.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全面發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價值,體現多元一體的理念,強化地方與國家的不可分割性,注重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有機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聚焦核心素養,落實因材施教。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習過程,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推進評價理念、方式方法改革,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3.突出本土優勢,挖掘育人資源。充分利用山東省特色文化、自然風貌、區域經濟和優勢科技,加強課程內容對本土資源的關注與呈現。挖掘地方文物古跡、文博場館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認識家鄉風土人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養家國情懷,增強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
4.加強課程綜合,注重實踐探究。注重不同學習領域、不同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融合,開展跨學科探究,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發現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創新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人格。
二、課程目標
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理解、科學探究、創新實踐和責任意識為課程目標。
(一)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根植于學生心中的情感和責任感,包含對家庭和家鄉的深厚感情,蘊含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認同。通過地方課程學習,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認識山東省自然風貌、區域經濟、優勢科技發展情況,融愛家鄉與愛國情感于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參與社會服務、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和能力;關注自我發展和成長規劃,立志成為對社會、民族和國家有益的人。
(二)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對文化基本形態、內涵特征、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的體驗、認知和反思,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礎。通過地方課程學習,關注和參與家鄉的文化生活,在認識和體驗山東重要歷史人物、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發明發現、特色技藝的過程中,增進對地方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親切感和自豪感;探究和分析當地文化現象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蘊含的人文精神,加強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踐行能力。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一種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來探索自然界和社會現象,培養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地方課程學習,對家鄉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心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等;具有反思和審辯思維;將學到的知識、方法和原理應用于解決問題之中;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養成科學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創新實踐。
創新實踐是一種主動探索新知識、新技能,并將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以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為基礎,在實踐中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涉及科技、人文、社會、藝術等多個領域。通過地方課程學習,能夠以開放的態度和思維看待身邊的事物,敢于挑戰傳統觀念和現有知識邊界;從不同層面和新的視角思考問題,探尋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可行的解決方案;綜合運用各個學科領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問題,具有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將創新想法轉化為現實成果。
(五)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在學習和生活中展現出來的積極的態度和承擔個人與社會責任的意愿和能力。通過地方課程學習,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韌和毅力;學會自我管理,包括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目標設定等,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平和積極的心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主動承擔個人學習、成長的責任,對家庭和朋友負責,對社會和環境負責,增強法治意識;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學會有效溝通和團隊協作,尊重他人的意見和需求,協商解決沖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樹立責任感和倫理觀。
三、課程內容
圍繞山東省的特色文化、自然風貌、區域經濟、科技創新4個板塊,分第一(3—4年級)、第二(5—6年級)、第三(7—8年級)三個學段設計內容。課程內容以跨學科探究項目組織和呈現,有機融入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生態文明等重大主題教育。探究項目要圍繞主題內容,明確探究問題和探究任務,遵循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的設計思路,以學生的學習歷程為邏輯脈絡,體現完整的探究過程。探究項目的設計按照學生的經驗水平和認知規律螺旋上升,可跨板塊、跨主題,一般一個學年設計6個項目,覆蓋4個板塊。
(一)特色文化。
通過對特色文化的學習,初步感受山東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魅力。第一學段以直觀、生動的方式為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語言特色和歷史人物,激發對家鄉文化的興趣和情感。第二學段注重引導學生理解齊魯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社會影響,學習革命文化,培養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涵養家國情懷。第三學段更加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結合實際探討文化的現代化表達方式,理解傳統文化與革命精神的現實意義,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
第一學段(3~4年級):通過生動的故事學習孔子、孟子、魯班、李清照等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了解他們的基本思想和貢獻,初步感受歷史人物的文化價值。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語言特色、故事傳說和藝術形態,感受家鄉民俗對生活的影響,初步建立對鄉土文化的情感認同。通過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的事跡以及家鄉的革命傳統,理解家鄉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第二學段(5~6年級):學習孔子、孟子的思想內涵及儒家學說的深遠影響,了解山東歷史名人的主要思想和作品,初步感知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古代思想對現代社會和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了解民俗文化在當前社會生活中的傳承發展情況,探討家鄉民俗文化的優化與推廣方式,認識到保護地方文化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傳播方式、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學習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理解革命精神的內涵及現實意義,認識革命精神的現代價值,增強對革命傳統的認同感。
第三學段(7~8年級):系統學習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家的哲學體系,深入探討歷史人物的學術成就和思想價值,領悟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的現代意義。結合實際,探討家鄉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式,從現代化視角理解地方文化傳承、傳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研究革命圣地、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的歷史價值,通過實踐活動將革命精神與現代人文精神相結合,培養對社會發展的人文關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二)自然風貌。
認識山東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培養生態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第一學段以觀察和體驗為主,初步了解家鄉的地理特點和自然景觀,感受家鄉的自然美。第二學段重在理解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認識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第三學段通過研究自然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第一學段(3~4年級):通過繪制家鄉地圖等活動了解山東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河流湖泊和主要港口,認識家鄉的主要景點及自然景觀的特點,感受家鄉的自然美,了解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對生活的影響。觀察身邊的古樹名木、常見動植物等,初步了解山東的氣候特點和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感受家鄉的四季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理解生態變化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培養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第二學段(5~6年級):學習山東的自然資源類別及其分布,如礦產資源、農業資源和海洋資源。探討自然資源的產生、利用與保護,理解自然資源對生活的深遠影響。研究山東省內的主要生態系統,分析家鄉的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價值,初步了解風景名勝的保護措施及其對旅游經濟的作用,感悟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的緊密聯系,培養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第三學段(7~8年級):深入探討山東的自然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山東地區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分析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案例,結合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實際問題,探討風景名勝的生態、文化、經濟價值及其保護策略,理解自然遺產對人類文化精神的承載作用,增強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認識,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和全球視野。
(三)區域經濟。
認識山東的經濟發展特點,培養對家鄉經濟發展的關注與責任感。第一學段以觀察和體驗為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家鄉的特色產業和經濟活動,感受經濟發展對生活的影響。第二學段引導學生理解山東的優勢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措施,增強學生對家鄉經濟發展的認同感。第三學段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和現代經濟的實踐探索,通過研究山東三大經濟圈的建設與發展,理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逐步形成系統思維和實踐能力。
第一學段(3~4年級):了解山東的行政區劃及家鄉的地理位置,認識家鄉的特色產業和經濟活動,初步感知家鄉經濟的多樣性。通過觀察和體驗,了解家鄉的鄉村及城市產業特色,認識家鄉經濟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第二學段(5~6年級):學習山東的優勢經濟和產業發展情況,了解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探討山東鄉村經濟的發展現狀及鄉村振興的基本措施,認識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通過案例分析,了解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工業技術的進步以及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初步認識不同產業間的相互聯系,增強對家鄉經濟的認同感。
第三學段(7~8年級):深入研究山東省三大經濟圈的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情況,探討其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的分工與協作。分析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研究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案例,探討現代農業科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通過綜合分析,從經濟、文化、生態等多維度探討地區發展的綜合措施,培養區域經濟發展的系統思維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四)科技創新。
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認識科技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學段初步認識家鄉的科技發展狀況,了解科學家的故事,增強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激發對科技探究的興趣。第二學段引導學生理解科技創新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增強學生對科技發展的關注與認同。第三學段注重科技創新的實踐探索,理解新興技術的應用與挑戰,涵養科學家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第一學段(3~4年級):了解山東的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學習身邊的科學家故事,認識家鄉在科技進步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參觀與實踐,感受生活中的科技產品使用情況,了解科學技術如何為生活提供便利。觀察現代科技在家鄉的簡單應用,體驗科技如何改善生活環境,激發對科學技術的關注和興趣。
第二學段(5~6年級):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考察,學習山東的現代科技應用情況,了解山東的獨特優勢。通過參觀學習農業科技、制造業技術、高科技產業等基地,理解科技創新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激發科學探索的興趣。探討綠色能源的優勢及其未來發展方向,并結合山東的科技創新成果,理解科技創新如何改善人類生活、解決社會問題,思考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
第三學段(7~8年級):通過跨學科學習和項目探究活動,研究山東高科技園區和企業的發展,了解山東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做法與成就。探討人工智能的現實應用,分析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及未來發展方向。通過職業體驗活動,結合自身興趣,設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職業發展規劃,深入思考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的關系,培養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課程實施建議
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在3—8年級開設,以跨學科項目探究方式開展,每周1課時,每學年不超過30課時,可與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和校本課程等課時打通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一)教材編寫。
教材編寫應依據課程綱要,反映本課程的基本理念、內容要求和課程設計思路,突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教材內容應體現綜合性,依據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理念,注重真實情景下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避免與國家課程簡單重復。要依據學生經驗和社會現狀,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學科探究項目,強化課程的實踐性。每個項目要明確探究問題,以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形成物化成果,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方法,主動參與學習。要把好政治關,內容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符合邏輯,注重學段銜接和內容進階。在遵循基本理念和編寫原則的前提下,教材可調整板塊順序。鼓勵教材內容具有一定可選擇性,為地方、學校和教師預留選擇空間,提高區域適宜性。重視課程開發中的試用和修訂環節,注重評估與改進,不斷增強教材的先進性和適用性。
(二)教學組織。
學校和教師應根據課程綱要要求,深刻理解地方課程的性質和理念,結合學生經驗和區域特色,組織地方課程教學,提升課程實施質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鼓勵教師根據學情和當地現狀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重組,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優化教學過程,發揮教師教學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強調多學科的滲透融合,提高課程協同性。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經驗,識別和定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創設適宜的探究情境,以大問題、大觀念、大任務組織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調查采訪、資料收集、參觀考察、動手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深度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索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材,要因地制宜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形式,增強學生體驗。
(三)課程評價。
地方課程評價立足素養導向,堅持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和方法,全面反映地方課程實施效果。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從目標、內容、方法與實施效果等方面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分析,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業表現,注重情感體驗、思想感悟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原則上不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聚焦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學生指導和專業發展等方面的表現,考察教師是否結合地方特色設計教學活動、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并積極參與專業發展。關注學校在地方課程實施中的整體表現,通過校內自評、校外專家評估及家長、學生反饋等方式,考察學校在課程規劃、資源整合、課程實施和管理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和改進功能,推動課程持續優化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五、課程管理與保障
(一)課程管理與監測。
省教育廳統籌規劃地方課程建設與實施,審議地方課程綱要和教材,加強課程實施的保障與管理,將地方課程實施情況納入對各市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將地方課程實施納入本地區課程教學管理,提升課程實施效果。學校統籌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形成學校層面的課程實施方案。將地方課程納入省、市、縣各級課程實施監測范圍,強化地方課程規劃管理,重點關注課程實施的育人效果,建立課程質量反饋機制,省教育廳根據實際進行修訂完善,不斷增強和改進地方課程育人功能。
(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因地制宜利用文物古跡、文博場館、自然景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實踐基地、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地方教育資源,結合學生發展需要,組織參觀考察、實踐體驗、實驗探究等活動,強化學生的真實體驗。積極開發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本、音像等數字課程資源,支持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活動。
(三)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要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幫助教師理解地方課程綱要,展現地方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和本土性的特點,增強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以教師在實施地方課程教學中產生的實際問題和困惑為培訓切入點,釋疑解惑,提升培訓效果。省、市、縣、校四級要加強地方課程教研,設立專兼職教研員,開展常態化、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豐富優質教學資源供給,深入研究地方課程教學思路和要求,準確把握地方課程基本理念,推介優秀經驗,引領、推動和深化地方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育人實效。
來源:山東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