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壓求進看韌性 ——濰坊改革創新一線蹲點記①
圖為濰坊高新區鳥瞰,這里集中了濰柴、歌爾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工業強市,濰坊市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居全省之首。(□資料圖)
2025年山東“新春第一會”為全年發展開篇定調——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釋放出堅定不移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的強烈信號。為展現新時代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激勵全省上下對標對表、實干爭先,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策劃推出“改革立潮頭 實干挑大梁·市縣調研行”全媒體報道,選派骨干記者編輯團隊,深入山東市縣區,深入挖掘各地推動改革創新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機制,解剖麻雀、總結經驗,為其他地區和部門開展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推動山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王佳聲 趙洪杰
于新悅 李 振
本報通訊員 孫 磊 韓國鵬
提起濰坊,你會想到什么?
是奔騰不息的“濰柴動力”、令蘋果高管感嘆驚喜的歌爾、擁有27家國家級和178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的“冠軍企業之城”,還是聲名遠播的農村改革發展“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沒錯,這就是濰坊,一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大市。
然而,你可能想不到,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多重風險挑戰疊加的嚴峻考驗下,濰坊各項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去年不僅取得地區生產總值8203.2億元、同比增長5.9%,16項主要經濟指標有13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項居全省前6的優異發展成績,還打通了26條市區未貫通路,建設1000多處城市公園、14座高標準體育場,實施了100多個城市更新項目,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群眾2.2萬戶,在2024年全省16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中獲評“一等”等次。
高壓之下穩住心神,打好“手中牌”,持續加大化解問題的力度,保持發展速度、民生溫度,濰坊顯示出一份處變不驚的從容,成為觀察復雜嚴峻形勢下中國經濟有韌性的一個樣本。
面對壓力挑戰,下定決心改革創新排除萬難
守住底線往前沖,“黃金中腰”挺起來。濰坊主要指標從2023年初落后承壓、到下半年企穩回升、再到2024年全面上揚,走出來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
一個城市的發展,緊要之處往往只有幾步。
從歷史使命看,“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GDP萬億城市”又是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增長極。山東已有濟青煙3座“萬億之城”。進階為第4座“萬億之城”,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4、去年突破8000億元的濰坊責無旁貸。屆時山東“萬億城市”數量將與珠三角比肩,“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就會有更堅實基礎和支撐。
向樞紐位置觀,濟青煙空間距離較遠,缺乏緊密聯動的城市群結構。濰坊地處濟青兩大都市圈聯動的戰略節點,如能“左右逢源”在有效串聯“三核”中突破萬億,就能加快形成全國第3條“萬億城市綿延帶”。這是濰坊從“腰部”向“頭部”躍升的重大機遇。
時空發展的經緯上,濰坊愈發顯示出“黃金中腰”的發展位勢。
但發展緊要處不會只有風和日麗、陽光雨露,也有疾風驟雨甚至驚濤駭浪。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座城市,概莫能外。
2022年,濰坊長期積累的風險矛盾顯現,又面臨著投資出口乏力、重點企業產能轉移等問題,經濟運行出現較大波動。
濰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原局長董勝勇回憶,當時整個濰坊的工業企業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一家大型企業轉移產能幾百個億,很多機械加工、塑料制品的企業,手頭的訂單只到當年三月。“企業都很著急——三月之后,再沒有訂單,怎么開工?”
面對壓力挑戰,是悲觀氣餒、唉聲嘆氣,還是下定決心改革創新、排除萬難?這個時候,信心的可貴,賽過黃金。
理清思路是抓發展、干成事的先導,也是上上下下信心之所在。濰坊一方面妥善解決棘手的風險問題,守住發展底線,一方面緊扣解決問題、促進穩定增長和培優塑強新優勢,以改革創新之“矢”射高質量發展之“的”,研究提出加快建設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奮斗目標和“一七五一”的思路舉措,領導班子分別牽頭項目建設等重點任務落實,帶頭扛下內外部環境壓力,讓大家看到了改革創新闖險灘的精氣神。
“干部是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干部精氣神足、干事創業勁頭大,就能為大家注入信心。同時濰坊基礎優勢很好,手上‘好牌’很多,尤其是擁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穩大局、強信心也必須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力量。”濰坊市委書記劉運說。
全國石化行業受能源轉型等因素影響,下行壓力較大,去年整體利潤下降8.8%。濰坊弘潤石化卻“咬住牙”減油增化,新上總投資179億元的精細化工及新材料項目,2024年產值突破千億,首次躋身全省民營企業十強。
“擺脫同質化競爭,做別人不想做、不愿做、不能做的產品,Ⅲ類潤滑油填補國內市場空白,食品級、化妝品級等高端白油實現國產替代,能耗水平相較全國同類企業降低47%。”弘潤科技生產調度中心總經理劉辛興說。
對遇到的困難,如辯證地看、發展地看,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是共性的而不是孤立的,是能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濰坊人將新矛盾、新問題視為從量變到質變躍升的契機,通過改革創新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
前些年,國內壓縮機市場基本被國際壓縮機巨頭把控。彼時,豪邁只是為這些巨頭提供零部件的上游廠家。董事長張恭運帶領企業逐一攻克技術難題,從零部件供應轉為整機生產,去年全系列壓縮機在一眾國際品牌“包夾”下突出重圍,在國際市場上牢牢占據一席之地。
守住底線往前沖,“黃金中腰”挺起來。濰坊主要指標從2023年初落后承壓、到下半年企穩回升、再到2024年全面上揚,走出來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
發力“頭號工程”,穩住工業基本盤
濰坊規上工業產值位居全省第二,制造業總量約占全省1/10,對全局的支撐作用舉足輕重。穩定經濟運行,基礎優勢是工業;從困境中布局謀勢,關鍵棋眼也是工業
百年歷史,千家優企,萬億規模。工業占濰坊GDP比重超過40%。穩定經濟運行,基礎優勢是工業;從困境中布局謀勢,關鍵棋眼也是工業。
這個棋眼不僅關乎濰坊經濟能否穩健向好,更牽動全省發展大盤——濰坊規上工業產值位居全省第二,制造業總量約占全省1/10,對全局的支撐作用舉足輕重。
而在2023年一季度,受內外因素影響,濰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1.1%。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9%。
“頭號工程”不容有失。如何實施,頗費思量。是主要依靠工信部門“單兵突進”,還是革新機制進一步形成“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的合力?
全市已培育形成3000億的動力裝備產業集群、2000億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2000億的食品工業集群、4000億的高端化工產業集群等,產業集中度很高。抓工業是一家企業一家企業抓,還是抓住產業鏈條這個“牛鼻子”?
一場大討論讓共識“出籠”。革新就此策源。
一“鏈”隆起產業筋骨:瞄準“厚家底”,重點發展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相對完善的動力裝備、高端化工等9條產業鏈;鎖定形成新興未來產業“主陣地”,重點培育工業母機、磁技術、新型儲能等3條產業鏈;研判高質量發展“長周期”,謀劃布局N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構建形成“9+3+N”產業體系,加快壯大新質生產力。
一“鏈”網盡全市資源:12條重點產業鏈各由一名市級領導任“鏈長”,建立“一位市級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產業規劃、一套產業圖譜、一個行動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六個一”推進模式。“鏈長”每月調度情況,每季度召開專題會議,到企業中推動解決重點問題。
抓產業鏈過程中,濰坊發現本市許多企業存在著互為上下游的關系,如果把市內的企業市場打通,形成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既能解決部分市場訂單,又能促進形成更為緊密的產業鏈體系。
2023年開始,濰坊開展“我為企業找訂單”活動。濰坊魯北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硅碳棒系列產品,以前銷售渠道單一。進駐濰坊“萬企智配平臺”后,通過大數據全網找客戶功能,適配了3萬多家客戶企業。2024年,濰坊共舉辦各類專題對接活動56場,實現交易總額530.75億元。
“未來,企業間的競爭一定是生態的競爭!”在濰坊采訪,記者多次聽到這句話。
在濰坊濱海區臨港路上,聚集著浙商“五牛”:國邦、新和成、萬盛、京新、普洛得邦。他們的母公司都是上市企業,在濰坊廠區都有全國領先的拳頭產品,正共建千億級“中國藥谷”和“國家級高端新材料產業基地”。
“五牛”聚首,背后有故事:多年前,濰坊了解到浙江新和成集團有對外投資計劃后,“庖丁解牛”式地分解其產品的原材料和市場需求,得出了“新和成需要的上下游產業資源,濱海區及周邊區域企業都可以提供”的結論,在“拼搶”新和成中勝出。
從落戶濰坊濱海的300畝廠區擴展到近萬畝產業園,從1家公司發展到6家公司,眾多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山東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宏偉直言,“濰坊就是我們的發展福地”。
以“9+3+N”產業體系串企成鏈、聚鏈成群,最終構建出的是企業發展欣欣向榮的“雨林生態”。看中良好的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國邦等浙江企業也在新和成引薦下落戶濱海。
一場革新交出漂亮答卷:工業重鎮濰坊,去年連摘全國首批20個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全省唯一的全國城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等“五塊國家級牌子”。
一子落帶動滿盤活:2024年濰坊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2%。規上工業產值、營收雙過1.2萬億元,發揮了全市經濟“壓艙石”、全省工業“挑大梁”作用。
齊頭并進,優勢產業增厚價值鏈
濰坊工農業供給能力強、市場需求大。憑工業突圍、靠實業制勝的同時,濰坊其他優勢產業也在改革創新的“裂變”中夯實存量、拓展增量,共同撐穩經濟大盤
采訪越是深入,越能夠發現,濰坊工農業供給能力強、市場需求大。憑工業突圍、靠實業制勝的同時,記者還發現,濰坊其他優勢產業也在改革創新的“裂變”中夯實存量、拓展增量,共同撐穩經濟大盤。
說起濰坊農業,壽光蔬菜是最醒目的標識。但濰坊農業亮眼的只有壽光菜嗎?顯然不是!
養花,已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花來自哪里?
懂行的人可能會回答:鮮切花大概率來自云南,綠植一般看廣東。遠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青州,卻常常為大眾所忽略。
殊不知,青州如今已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全國八成以上的花都能在這里買到,產銷的花卉品種超過3000個。2024年,青州花卉交易額達150億元,“美麗產業”正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產業”。
溫室大棚里,花朵含苞待放,人面花面相映。青州看花,看的是濰坊如何向三次產業全產業鏈融合要效益。
一產,步步攻關種苗“卡脖子”,自主培育“青州仙子蘭”等15個自主知識產權的蘭花新品種,多肉植物種苗占全國80%,肉錐屬毛漢尼系列種苗世界領先;二產,孵化出龐大的溫室建造行業,相關企業突破1000家,溫室建設及溫室設施輸出占全國65%;三產,大力發展“花卉游”,去年接待游客突破120萬人次。
不只是青州花卉,臨朐立足山區特色,做大做強果品、畜牧等特色產業,形成“一鎮有一業、一業成一鏈、一鏈富一方”的發展格局,95%的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過20萬元,42%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過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萬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融通產加銷、融匯農文旅、融入全要素,去年濰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58.7億元,居全省第一,增幅居全省第二;蔬菜、畜禽、花卉、農機4個全產業鏈過千億。
“過去介紹濰坊農業經常用‘農業發展水平全省第一’,不敢用‘農業全省第一’,但去年濰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全省第二上升為第一,可以理直氣壯說‘第一’了。”濰坊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建軍說。
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增效的背后,是一二三產業融合化新打法,更是以“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為代表的改革創新“裂變”的新收獲。
改革創新的“老江湖”,正成為不斷制造“裂變”驚喜的“新生代”:山東春冠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紅酒藍莓鵝肝、冰激凌鵝肝等特色鵝肝產品引領鵝肝消費新模式;高密孚日集團以“全球美學實驗室”的定位,淬煉出以“6A產品標準”為基礎的孚日家紡質量體系;歌爾生產出全球首款弧形結構揚聲器、全球首款集成藍牙耳機功能的智能手環。
近千萬人口的大市如何提振消費?濰坊發揮產業門類多、底子厚優勢,供需融合適配激發消費潛力,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眼下,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2025濰坊風箏嘉年華開幕在即,56項活動將輪番登場。行走濰坊,青州博物館、新青年音樂節、鳳溪地萬物集夜市等人氣火爆。在這些消費新場景中,多元業態融合是濰坊提振消費的另一看點。
濰坊風箏和《王者榮耀》等手游融合,俘獲大量年輕粉絲;昌邑柳疃絲綢和國風服飾融合,商業價值倍增;青銅器上的銘文像金色的小鳥,從器皿中飛出,青州博物館“文化+元宇宙”的奇妙之旅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濰坊以創新激發服務消費內生動能,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7%,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營收保持高位增長,其中批發業、餐飲業增速全年保持全省第一,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春暖花開,濰坊人民廣場,紙鳶乘風。
萬物皆可翔的濰坊,下一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