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周邊工作會上 中央首提這一模式
熱解讀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此次會議對我國未來周邊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首次提出“亞洲安全模式”。
安全是國家生存發展之基。針對亞洲安全問題,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此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的“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進一步為維護亞洲安全指明實踐路徑。
2013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召開的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那次會議上,習主席明確提出我國周邊外交基本方針——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中國與周邊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利益相融,命運與共。周邊國家在我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作為亞洲大家庭一員和負責任大國,中國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為己任。
正如此次會議所指出,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
亞洲多樣性特點突出,各國大小、貧富、強弱很不相同,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千差萬別,安全利益和訴求也多種多樣。
與此同時,亞洲各國又有著很多共性:
作為古老文明的傳承者,亞洲各國都秉持多元平等的文明觀,認為世界應是多元的,文明應是多樣的,各國也應是平等的;亞洲各國都肩負發展振興的歷史使命,加快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實現民族復興,是各國的共同愿望;亞洲各國都主張和平解決爭端,面對相互交織的傳統與非傳統挑戰,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各國都重視與鄰國發展友好合作,追求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鄰里之間難免有磕磕碰碰。歷史遺留問題、現實利益矛盾都需要妥善處理,但前提應是求同存異。
從歷史維度看,亞洲國家能從積貧積弱走向發展繁榮,關鍵就在于各國求同存異,始終把發展擺在優先位置,倡導互惠互利而不是你輸我贏,秉持開放合作而不是“脫鉤斷鏈”,致力于在更高水平合作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得益于此,亞洲僅用40年左右的時間就實現了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翻倍,實現了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飛躍,展現出合作發展和快速崛起勢頭。
如今,全球范圍內的多重風險對亞洲影響日益顯著,亞洲也面臨經濟發展不平衡、安全和治理問題突出等挑戰。
作為亞洲負責任大國,中國曾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求同存異的方式解決了不少地區爭議問題,為國際關系以及地區安全合作樹立了典范。早在1954年,中國就用亞洲對話的方式,同印度、緬甸倡導并確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后又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同14個鄰國中的12個國家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為推動政治解決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問題、緬甸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積極貢獻中國智慧,提出并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
中國和周邊國家是搬不走的鄰居,亞洲是我們的共同家園,把這個家園建設好,是地區國家的共同心愿。
今天的亞洲,和平穩定是大勢所趨,發展繁榮是民心所向。各國只要秉持“親誠惠容”的理念,堅持“命運共同體”的方向,就一定能夠化解分歧,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