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5000多年前山東人就睡平頭!跨越千年,山東大學教授趙永生通過人骨研究揭示中原與山東地區人群交流

2025-04-07 20:48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4561) 掃描到手機

在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人類骨骼考古實驗室里,保存著5000多具古代人骨標本,這些標本從距今8000年的后李文化一直延續到200年前的清代,跨越8000年的時空,訴說著璀璨中華文明的演變。

(左)不睡平頭的頭骨枕部呈隆突狀 (右)青島北阡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居民頭骨枕部呈扁平狀

山東大學擁有全國高校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備的考古實驗室群。在這里,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研究院)趙永生教授帶領團隊一路解鎖骨骼密碼,撥開歷史迷霧。近日,他的又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原與海岱地區史前人群交流互動歷史——被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報道,揭開了關于中國古代人群遷徙與融合的謎題。

趙永生教授正在進行人類骨骼考古研究

在考古實習中與人骨研究結緣

趙永生是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院長助理,曾獲國家級青年人才等稱號,長期致力于人類骨骼考古研究。本科就讀于山東大學考古學專業,在第一次田野實習中,他親手發掘一座墓葬,此后的田野考古發掘中更是時常接觸到墓葬和人骨遺骸,“由此,我對墓葬及人類骨骼考古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趙永生在談起他的人類骨骼考古研究緣起時如是說道。

通過研究人骨遺骸,我們不僅能夠知道墓中人的性別、年齡、生活狀況、所患疾病等信息,還能通過穩定同位素技術了解其生前飲食結構,通過古基因組學分析知道其遺傳信息,比如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群是相對獨立還是有和從周圍人群有過交融。

“我們輝煌燦爛的文化都是由人創造的,研究人類骨骼能夠獲取大量古代文明信息,對研究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趙永生說。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人類骨骼考古實驗室

6000年前山東人有拔牙習俗

趙永生始終認為考古充滿著未知和趣味。在他的人骨研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即大汶口人存在拔牙習俗。

趙永生介紹到,在大汶口中晚期的焦家遺址內,他們發現出土的人骨遺骸中有七成個體都存在上頜側門齒拔除的現象。現代人拔牙一般要打麻藥,而古代人沒有麻藥。“在這種情況下,拔牙卻如此普遍,所以我們推測當時的拔牙大概和成年禮或審美觀念有關,還可能是代表族群認同。”

趙永生繼續介紹,此前大家都認為應該在距今5000年的大汶口中期,大汶口人才開始拔牙。但最新發現表明,還能再往前追溯,大概在距今6000年前就出現拔牙習俗,這比原來的認識提前了1000多年。“所以從人骨研究中,我們明確了山東地區先民在6000多年前就出現拔牙這一習俗。”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人類骨骼考古實驗室里,保存著5000多具古代人骨標本

5000多年前山東人就睡平頭

在該項研究中,還有一個發現讓趙永生感到非常有趣。“大家都知道山東人有睡平頭的習慣,在最新研究中我們發現,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時期的山東人就已經出現睡平頭的現象,和我們現在的睡平頭一模一樣。”說著,趙永生拿出一個顱骨展示給記者看,他介紹這是青島北阡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居民頭骨,記者發現該顱骨枕部明顯呈扁平狀。之后他又拿出一個沒有睡平頭的顱骨進行對比,該顱骨枕部則呈隆起狀。

緊接著,趙永生進一步介紹到,盡管現代山東人的睡平頭和5000年前大汶口人的睡平頭在形態上幾乎一樣,但兩者存在較長的時間斷層,其文化緣起也有所不同。“我們現代人睡平頭應該受滿族人影響,而大汶口人睡平頭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習慣。”趙永生繼續解釋,眾所周知嬰兒仰睡不容易窒息,而大汶口文化時期枕具不完善,嬰兒只能枕著硬質枕頭仰睡,久而久之出現了平頭,慢慢地可能演變為大汶口人的審美偏好,于是將這一習俗保留下來,一直到龍山文化早期,大概持續了1000-2000年,再往后這種枕部扁平在山東甚至全國都比較少見,到近代才又出現并逐漸多起來。

科技讓考古看得更細更清更遠

山東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擁有全國高校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備的考古實驗室群,下設人類骨骼考古、人類演化、動植物考古、穩定同位素、室內發掘實驗室等16個實驗室。在現代化設備、高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山大師生們撥開歷史迷霧,“穿越”千萬年,探尋人類文明發展史。

趙永生所在的人類骨骼考古實驗室主要研究考古出土的人骨遺骸,以無損的形態分析為主。在實驗室中央的作業臺上,擺放著一具完整的人類遺骸,這是團隊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之一。“通過對這具遺骸上殘留痕跡的細致觀察分析,我們能推斷出他生前受到過鈍器重創。”趙永生說。

實驗室內,各種高科技設備數不勝數。在一個顯微鏡旁,趙永生正和學生們探討人骨中留存的信息。他介紹到,通過觀察骨骼表面形態可以知道該個體的疾病情況,但為了獲得更細微的信息,可以用無目鏡體視顯微鏡來輔助分析。“通過宏觀觀察,我們發現這個距今4000年的個體可能患有肺結核,而借助顯微鏡觀察到其胸椎內有孔狀的溶骨性病變,進一步表明我們判斷的正確性。”趙永生表示,多種高科技手段的加持能讓考古工作看得更細更清更遠。

通過人骨研究,探明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最近,趙永生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原與海岱地區史前人群交流互動歷史——在考古圈激起不小漣漪。在最新的發現中,研究人員發現黃河中下游的人群在不斷融合,“通過我們團隊的古DNA研究發現,史前時期,我們山東地區在以本土人群為主的同時,也出現了中原地區人群有向山東地區遷移的情況,從而形成了人群交流融合的現象。”趙永生說。

“雖然我們人群在融合,但行為和文化是有一定的差異,這體現了人群的一致性和文化的異質性。”趙永生說。考古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探明中華文化,而這一最新發現讓我們更加堅信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統一性,“這正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