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春第一會”來了!這四個字,為何被全年“置頂”?
山東港口日照港集裝箱碼頭,輪船在停泊作業。(□資料圖)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改革發展寄予厚望,每到改革的關鍵節點都為山東把脈定向、指路引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要求山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為山東縱深推進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引、注入了強大動力。
牢記囑托擔使命,凝心聚力再出發。山東堅持干字當頭、奮勇爭先,奮力打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努力干出“走在前”的樣子、干出“挑大梁”的擔當。今起,本報開設“當好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欄目,全面解讀山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持續講好山東高質量發展故事、改革創新故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凝聚磅礴奮進力量。敬請關注。
這個春節,大灣區居民在年貨市場挑選羅馬生菜時,或許不知道一片菜葉上留下了17道區塊鏈數字足跡,讓壽光蔬菜得以跨越山海、鮮味不減;運營剛滿百天的濰煙高鐵迎來首個春運,膠東旅客帶著熱氣騰騰的鲅魚水餃,匯入了全國高鐵大動脈;DeepSeek大模型一鳴驚人,攪動世界人工智能一池春水,用AI制作的方言拜年視頻寄托著游子思念,在互聯網上溫情奔流。
這些發生在不同領域的過年新鮮事兒,共同指向一個關鍵詞——革新。歲月新更又一春,不斷革新的中國,不斷革新的山東,滿懷希望向前奔。
“我們乘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闊步前行,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回顧過去一年改革開放邁出的歷史性步伐。
2月5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省委召開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謀革新之力、強省之進,動員全省上下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堅定不移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在春天里吹響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的嘹亮號角。
牢記深情厚望,夯動力之基、激活力之源
在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一項通關監管改革正掀起效率革命——這里首創特定貨物“檢驗批”監管模式,貨物隨檢隨走,為企業通關按下加速鍵。
山東金河實業集團負責人掰著指頭算賬:“以前每周都要跑兩趟檢驗,現在每月抽空辦一次就行,還能給公司騰出400多萬元流動資金,相當于白撿了條新生產線。”立春時節,創新探索涌動齊魯。
改革創新是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動力之基、活力之源。去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開啟了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在山東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山東視察,賦予山東“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總書記的關懷厚望言猶在耳。
劃定奮進坐標,繪制施工圖紙,山東使命在肩、時不我待。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2024年省委召開十二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部署改革發展重點工作。
頂層設計管導向——細化推出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414項改革任務,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接續實施“十大創新”行動,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系;用足用好國家“兩重”、“兩新”、專項債券等重大政策,推出3批政策清單和穩經濟40條務實舉措,制定發展新質生產力政策體系,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改革創新講實效——“四新”經濟投資占比58.8%,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超過4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15億千瓦、占比達48.3%;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行動,民間投資增長7.6%;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創新資源重組等10項牽引性集成改革,探索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省級試點;完成55家開發區擴區調區,自貿試驗區累計15項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
每一次破繭成蝶,都是為展翅高飛積蓄力量。積累當好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的堅實基礎上,新的一年山東滿懷感恩之情、賡續奮進之志,聚焦國家所需,考量山東所能,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再攀高、再超越的心氣干勁,實現改革更大突破、展現創新更大作為。
破藩籬應變局,以革故鼎新塑造發展新優勢
在山東,每到休漁期結束,沿海大大小小的漁船千帆競發,犁開萬頃碧波,只為搶得“第一網”,品嘗“第一鮮”。他們深諳:弄潮的好手,方可搶收大海的頭茬饋贈。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當經濟總量距離10萬億僅一步之遙,山東將改革創新“置頂”2025年重點工作,以“關鍵一招”助力經濟大省挑大梁,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好基礎、蓄積能量。
當前,外部環境嚴峻復雜,經濟運行面臨內需不足、外需不穩等風險挑戰,更好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解決“成長的煩惱”,關鍵要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上下足改革創新功夫。
比如,作為傳統能源大省,近年來山東通過大力推動能源轉型成功甩掉“一煤獨大”的帽子,但如何在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前提下,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仍任重道遠;比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讓“大象經濟”輕盈起舞,也是傳統產業大省必須邁過的坎;再比如,面對諸多資源要素頂到“天花板”,如何發揮“兩只手”作用,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考驗改革者的智慧……
“走在前、挑大梁”,不改革創新不行,改革創新的力度小了也不行。
山東是國資國企大省,也曾遇到機構臃腫、層級較多帶來的“肥胖癥”困擾。山東下大氣力推進國企“瘦身健體”,省屬企業兩年累計壓減權屬企業1325戶,總部機構數量壓減14.9%、人員編制精簡15.9%,下一步的改革重點是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如同國資國企改革,今天的改革創新,已從“長個子”轉向“強體魄”,改的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難度系數越來越大。唯有奔著問題改革,找到靶點創新,才能不斷激發動力活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走在前、挑大梁,讓越來越多的不能變成可能、越來越多的優勢變成勝勢,歷史是最好的啟迪:山東人自古就有敢闖新路的傳統,回顧4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史,山東多次為全國創造了發展經驗——全國第一批14個開放城市,青島、煙臺位列其中;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經驗享譽全國,“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成為全國樣板;進入新時代,自貿試驗區累計15項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
今天的山東,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走在前、挑大梁,每一步都需要改革開放來開辟道路。也只有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干,才能鑄就改革開放新輝煌。
挺膺擔當,爭做改革創新“實干家”
改革創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改革都難免面對“改或不改,都很難”的境遇,秉持更強的歷史主動精神,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
以核電為代表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曾被視為民間資本的“禁區”,再雄厚的資本也難以進入。2024年,山東推開“禁區”之門,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核電領域,讓民營企業信心倍增。今年,山東將健全民間投資常態化推介機制,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新能源、新基建,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密布更廣泛支點。
改革創新千萬條“真經”,一個“敢”字道盡真諦。融資平臺和城投公司轉型勢在必行,但量大面廣,牽扯利益多,敢不敢“動奶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涉及金融風險防控,專業性強,難度不小,敢不敢“真開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是個新課題,需要細致統籌謀劃,敢不敢“蹚新路”?
一個個問號就是一道道改革考題。從打開思想“禁區”到破除利益“雷區”,不僅檢驗改革的能力,更考驗改革的定力。
突出放大比較優勢的改革創新,突出彰顯山東特色的改革創新,突出群眾關心關注的改革創新,以改革之“鑰”解難題破藩籬,以創新之“力”應變局開新局,山東的改革創新才更具排頭兵意義。
在沒有過多論文、榮譽傍身的情況下,去年,濰坊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韓雪,憑借獼猴桃精準基因組圖譜研究,在新的人才評價改革中脫穎而出,不僅評上正高級職稱,還當選課題組組長。
山東率先開展人才評價試點,為全國人才評價改革提供有益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山東這項改革不同于以往以“破”為主的政策倡導,而是更加注重以“立”為主,既做“減法”、也做“加法”,適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新要求。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改革創新如同掌舵行船,調查研究是錨,扎得深,船才穩;方案制訂是羅盤,定得準,路才明;推進過程是帆,張得有序有力,才能行穩致遠。改革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裹足不前,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場考驗。
每一個春天,都是希望的開始,夢想的起點。蛇年來臨,讓我們用蛇行千里的無畏和堅韌,攻堅克難、挺膺擔當,爭做改革創新“促進派”“實干家”,用一項項精細的改革“工筆畫”,繪就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李子路 李振 于新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