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評 | 山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半島網評員 李京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凝聚了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有著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從神舟飛船沖破云霄、C919大飛機翱翔長空,到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揚帆出海”,再到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人、獨角獸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二……中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總體看,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提供了信心和底氣。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要處理好科技、人才、創新的關系,促進各類先進資源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2024年4月10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山東宣布將實施新質生產力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強化科技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強化產業升級,抓實抓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重大機遇,加快構建“6997”現代化工業體系,包括6個傳統產業、9個優勢產業、9個新興產業、7個未來產業;強化人才引育,深入實施頂尖人才集聚行動、領軍人才“筑峰計劃”和泰山人才工程,暢通科技、教育、人才良性循環。
山東作為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資源大省和經濟大省,承載著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責任。近年來,山東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持續加大投入,連續兩年超過145億元,帶動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顯著增長,2023年增速達到12.1%。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為代表的“四新”經濟投資占比超過5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1.35%,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4.5萬家,國家級領軍人才達到7400余名。這些數據充分表明,山東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山東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條件和堅實基礎。
當前,山東戰略機遇疊加、發展基礎堅實、比較優勢突出,山東將更加注重創新引領,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當領跑者,堅定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使命與擔當,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