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蟲治蟲”!釋放3億余頭周氏嚙小蜂,有效防治鱗翅目害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近日,有不少市民在大沽河、產芝水庫等水域周邊游玩時,發現樹木上有規律地出現了一些碩大的“蠶繭”,紛紛好奇地向工作人員打聽,它們是做什么用的?
原來,這些“蠶繭”之中別有洞天,它們包裹的正是人工繁育的“周氏嚙小蜂”。目前正值美國白蛾第一代幼蟲下樹化蛹的關鍵時期,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組織對膠州市大沽河沿岸、萊西市產芝水庫南側林帶,即墨區溫泉街道等重點防治區域釋放了累計3億余頭周氏嚙小蜂,實施“以蟲治蟲”,積極有效防治美國白蛾等鱗翅目害蟲,全力降低全市重點林區蟲口密度。
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蛹期的一種優勢寄生蜂,寄生率高、繁殖力強,能寄生美國白蛾等多種鱗翅目食葉害蟲的蛹,雌蜂將產卵器刺入美國白蛾等害蟲蛹內并產卵,卵發育成幼蟲,在寄主蛹內發育成長,食盡寄主蛹中全部營養,從而殺死害蟲,是一種綠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
通過釋放生物天敵,既可以達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效果,又可以實現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具有化學藥劑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等無法比擬的優點,是防治森林病蟲害“治本”的措施。
除了釋放周氏嚙小蜂,2023年,在嶗山區、西海岸新區的部分松材線蟲病疫點小范圍投放了生物天敵——管氏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共計700余萬頭,用于防治松材線蟲媒介昆蟲松褐天牛。經監測表明天敵昆蟲的寄生率很高,達到了預期的防治效果。今年,全市計劃擴大投放范圍,在嶗山區、西海岸新區、浮山森林公園等重要旅游區域繼續投放管氏腫腿蜂1350萬頭、花絨寄甲135萬頭,防治面積約1.4萬畝。計劃通過每年的連續投放,逐步擴大自然環境中的天敵種群,促進自然生態系統達到生態平衡狀態。
在此也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如果看到樹上的“蠶繭”,不要因為好奇去摘取,否則會造成寄生在里面的小蜂死亡,影響防治效果。羽化后的小蜂體長1毫米左右,無蜂針,不攻擊人,僅對美國白蛾等鱗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獨鐘”,且對環境友好,所以,大家在林區或者路邊看到這種“蠶繭”,或是這種長著翅膀的“黑螞蟻”(周氏嚙小蜂成蜂),不用害怕,也不要去打擾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