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島|兩山相擁,巨龍盤臥——齊東路上的故居和往事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初夏的漫步繼續。
齊東路的風情,因為一大簇牡丹而令人向往。春末夏初,兩次探訪,不過一周之隔,牡丹花兒已不見,“無可奈何花落去”。不過,齊東路的風景是樹,是建筑,是半山腰的蜿蜒。
地處伏龍山公園和信號山公園之間,齊東路的地勢偏高,沿路探索,總有意想不到的岔路,著名的大臺階就在這條路下。半島全媒體記者探訪齊東路,采訪專家和老居民,再現老街新生。
起伏蜿蜒
齊東路如巨龍盤臥
從4號線觀象山站出來,路過七岔路口。
路口之處,蕭紅蕭軍故居地勢較高,這棟曾經記錄了一對戀人甜蜜時代的小樓,也成為了一處景點。路過的游客,對著故居的掛牌拍攝,記錄下了他們的行蹤。
而他們腳下的路,也是當年蕭紅蕭軍以及作家舒群走過的路。短短的幾個月,卻成為了他們人生的重要歷程。因此,故居的一磚一瓦,都刻印在蕭軍的腦海中。多年之后,他曾回憶這處溫馨的港灣:“它位于觀象山的北腳下一帶突出的山梁上,從這里左右兩面全可以看到海的:一邊是青島有名的大港;一邊則是湛山灣和炮臺山、海濱浴場”,他還寫過兩句詩:“碧海臨窗瞰左右,青山傍戶路三岔。”后來,青山傍戶的路口由三岔發展為了七岔,成為繁忙的一處轉角。
故居對面是齊東路的入口,齊東路的地勢非常特殊,因為兩側房屋都是依照著山勢而建的。介于伏龍山和信號山之間,造就了山坡上下的如畫景觀。無論是住在上坡還是下坡,都非常愜意,有一種俯瞰半城的優越感。尤其是雙號的一側,建筑位于高墻之上,窄小的門后是迂回的臺階,綠樹植于院落中,仿若懸在半空中,這種隱匿于市區的桃源,踏進去就不想離開。
對于許多青島人來說,齊東路只是由登州路至萊蕪二路間的一小段,因為有幾條公交車線在這里設有“齊東路站”。
其實,齊東路比較長,追溯它的過往,可以從城市初建時期開始,齊東路因為開發得比較晚,所以沒有德國路名,只有日本路名“小倉通”。1928年的《膠澳志》上記載,當時齊東路上僅有6座建筑。齊東路雖然已不在原青島區范圍內,但這條路上的建筑幾乎都是單體小樓,這在原青島區以外的馬路中是很少見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齊東路的建筑日益增多,那種轉彎又是一番新天地的景象,讓這條路成為了青島美麗的街道之一。“齊東路之所以美,一個它是圍著山轉,起伏蜿蜒,并且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岔道——有通往山上的波螺油子,也有通往山下的石條臺階,使齊東路不單調。豈止是不單調,實在是趣味盎然。二是那些樣式各異,造型奇特的別墅洋樓。三還有曾經住在齊東路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有曾經的居民如此描述。
描繪青島建筑的文章很多,劉白羽離休后曾三次來青島療養并進行文學創作,住在位于八大關的部隊療養院里,可以就近盡情地欣賞八大關的美景。1982年他來青島創作了散文《翡翠城》,他如此描述齊東路:“路右旁是石砌的巖壁,有著曲折上升的深巷伸向山巔,路左邊是向下傾斜的陡坡,窄窄的小巷帶著一磴磴石階彎曲而下,引向深谷。車停住下車來,望著那一道道小巷搖曳著各式各樣的樓影、樹影、花影、人影,在煙雨的迷離朦朧中,這山城是何等的美呵!我原以為青島就那樣一片平坦的碧綠叢叢,其實青島中間橫貫著一條山脈,而且是巉石嵯峨的花崗石山脈,峰峰相通,嶺嶺相連,這山城才是青島的中心……我一任雨霧淋濕了,只凝望著想:這多像重慶市!這多像鼓浪嶼!”
劉白羽的描述讓齊東路對游客有了足夠的吸引力。
正是因為山勢的險要,所以齊東路上,才有了那個著名的大臺階,連接著翠綠與山峰。
半島全媒體記者曾經仔細走過,132級臺階分成了10段,每一段都有10到22步左右的平臺,緩解勞累。臺階路連接著華山路與齊東路,中間信號山路橫穿而過,成“王”字形。站在山頂回望,半城紅瓦半城樹,分布在碧藍畫布的底端,是天然的寫生基地,所以,大量的畫家和美術生都慕名而來。
兩山相擁
一為信號山,一為伏龍山
齊東路連接著兩座山。
伏龍山在北,信號山在南。
當年,信號山和伏龍山是一座山,也就是龍山,后來修建齊東路,將山“一劈為二”,就形成了信號山和伏龍山。信號山的名字失去了原有的“龍”字,伏龍山則接下了傳承棒,將“龍”字保留下來,它山下的路也起名為伏龍路。
伏龍山“海拔九十公尺,松林叢翠,花草蒙茸,環行山腰有伏龍路,隨山勢之盤陀呈自然之曲線形”。如今的伏龍山公園位于伏龍路5號甲南側,其實,公園有四個入口,海拔86米,比1935年的測量結果矮了4米,東靠齊東路,西臨伏龍路。南與信號山公園一路之隔,北與青島氣象局為鄰。園址原為國有林地,生長部分刺槐、青松,占地面積6.9萬平方米。伏龍路與齊東路,形成一條曲折的閉環,盤桓于伏龍山周圍,猶如沉睡的巨龍,伴山而臥,平靜安詳。
信號山的入口,在齊東路上可以找到。而且爬上去是省很多力的。
“信號山舊稱大石頭山,海拔98米,占地95畝”,如果從龍山路16號甲入口處登山,可以看到矗立有“信號山公園建園記”的大石碑,綠色的標題、藍色的字跡,儼然是這座山頭公園的底色。
大石頭山,或者大石山,顧名思義,遠觀此山,僅有巨石而已,林木尚少。明清時期,青島村民聚居在山下,山周邊還有大片的耕地和山場。然而,平靜的生活在一個濃霧彌漫的早晨被打破了。1897年11月14日,德國軍艦在鐵碼頭靠岸,從船上下來一批金發碧眼的德國兵,他們以操練為名,迅速侵占了青島的衙門和信號山。1903年以后,為了引導船只自由出入膠州灣,德國人還在山頂上設立了“信號所”和“無線電臺”,設立了指揮船舶進出膠州灣的信號導向臺。臺上懸掛五顏六色的旗幟,用旗語表示氣候、風力等,因此大石頭山便有了新名字:掛旗山或旗臺山。德國膠澳總督則將山命名為“齊格納山(德語‘信號’的意思)”。
1914年,日德戰爭爆發,德軍戰敗,日本強行侵占青島。日本的“青島攻城軍司長官”、第十八師團長神尾光臣,也效仿德軍以自己的名字,給信號山命名為“神尾山”。
之后,隨著先進的導航技術的運用,無線電技術取代了信號導向旗,信號山逐步結束了信號導航的歷史使命。1923年初,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即將此山命名為“信號山”。1984年,青島市將其辟為公園,并在山頂建有三座火炬式的觀景樓,以寓意“最古老的信號”。
故居林立
有實業家,也有植物學家
沿路而行,從七岔口進入。
蕭紅蕭軍故居的對面,是齊東路2號的叢良弼故居,如今的新龍源皇家酒店。
叢良弼的名字,給游客帶來了好奇。年輕的女孩們,提出了疑問,半島全媒體記者做了解答,她們恍然大悟,如此漂亮的建筑原來是一位實業家所有!
齊東路2號被稱作“叢公館”,第一代主人叢良弼是民族資本家,建筑的風格是獨特的,青島文史專家李明先生如此形容叢良弼公館:“公館的主樓前有以高墻遮擋的較大的庭院,所以,公館的主人可以在其中盡情地享受到一份都市中的安靜”。這里不是叢良弼的第一處故居,但是他非常看重的家園。
叢良弼,蓬萊人,被稱為“中國的火柴大王”、“中國版的辛德勒”。他出生于農民家庭,青年時代先后在煙臺、上海等地東順泰商號為店員,因勤于事業又精明誠信,被派往日本大坂川口九十六番東順泰任資方代理人,負責收購火柴向中國販運。其時,國內火柴主要依賴進口,俗稱洋火。叢良弼深為中國工業落后,大量資金外流而感到痛心。他考察了日本的實業狀況,發起組織北幫商會公所,并出任董事。大坂中華商務總會成立后,他被推選為總理。1913年,叢良弼憑著對火柴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資料的長期積累,在濟南投資20萬元創建振業火柴有限公司,“國火”興起,山東的“洋火”獨霸時代得以終結。由于青島是原料進入的重要港口,在青島主權收回之后,叢良弼迅速行動,斥資30萬元在青島曹縣路29號籌辦振業火柴公司青島分廠。
1924年,56歲的叢良弼攜妻帶子搬進濟陽路17號,此時的石頭樓朝氣蓬勃,叢良弼的兒子們也都已成年。這一年,他還同時買下了齊東路2號的一片地,“這棟房子是1925年到1927年蓋的,1928年搬進去的。1927年的時候,在大連旅順口也蓋了一棟幾乎一模一樣的房子”,叢良弼的孫子叢兆桓告訴記者,他就出生于大連旅順口的別墅里。在搬家這一年,建于曹縣路29號的青島振業火柴廠也正式投產,叢良弼開啟了在青島的事業。火柴廠不斷發展壯大,確立了“叢良弼及其創建的振業火柴公司在山東甚至北方民族火柴工業中的龍頭地位”。他還曾任青島紅卍字會會長。孫子叢兆桓改換門庭,成為昆曲表演藝術家,曾任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他是“北昆”傳承人之一。電影明星叢珊是叢兆桓的女兒。
可以說,叢公館走出去的實業家和藝術家,為這條路上打開了我們認識他們的大門。
參觀齊東路,第一次是植物專家于濤先生陪同,他帶領半島全媒體記者專門進入齊東路6號去看牡丹。彼時,耀眼的牡丹開得十分燦爛,花朵們簇擁在枝頭,“這里有青島比較大的牡丹花”,于濤先生說。而對面齊東路7號,就是他的恩師王鳳亭的故居。
再次踏入院中,正在整修的院落讓他感慨萬千。雖然舊日的模樣不復存在,但哪怕是一個角落都能激起他深深的回憶。“這個石凳我坐過,這個角落以前是雞窩”。
齊東路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恩師居住的地方。所以再訪齊東路,他內心非常激動。
而在采訪王鳳亭的女兒王岱驪時,她就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齊東路7號里經常高朋滿座,什么樣的人都有。有同行,也有知識界名人,見面就備下兩個小菜喝酒暢聊,因為父親從來不攢錢,有點錢就喝酒,母親也不說他,家里有什么就往外拿什么。來的人有學者、教授、工程師、書畫家,也有工人、農民。記得有朋友的孩子落難,住在了家里,2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吃完飯隨便一躺,仿佛就是家里的一員。
王鳳亭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所以齊東路7號,一度是朋友們心中溫暖的地標。就連孩子們的同學都會得到盛情款待,無論是王岱驪的同學,還是宋箴的同學,都深深記得齊東路7號曾經帶給他們家的溫馨。
別樣風情
錯落有致的綠意
齊東路因為地勢特殊,是獨棟建筑,且有車庫,所以當年居住的人非富即貴。
齊東路8號,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曾專門做過考證。美國人詹姆斯1927年來青島,任美孚火油公司青島分公司經理,在齊東路8號建了住宅。1934年頤中煙草公司收購了大英煙草公司,聘他任青島分公司經理。他的兒子詹姆斯·羅德里克1928年生在這里,所以自稱是青島人,并取了一個中文名字“李潔明”。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他們全家返回美國,李潔明獲華盛頓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李潔明任美國駐華大使,全家一起曾來訪舊居。欒寶德曾任膠濟鐵路局副局長,四方機廠總工程師、廠長。他在詹姆斯一家回美國時買下了齊東路8號。
當然,欒寶德在青島的功績之一,就是從日本人手里搶回了北魏大佛,如今安放在青島市博物館里,成為了鎮館之寶。
齊東路16號最早是傅炳昭的家。
傅炳昭1865年生于萊州府黃縣。作為黃縣幫中闖蕩青島的第一人,“傅炳昭早在章高元駐防膠澳時代,就已在總兵衙門附近的青島口開辦了經營商品雜貨的源泰商號”。傅炳昭在青島,有幾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修建膠濟鐵路時,德人侵犯中國農民利益,爆發抗德斗爭,中德官方無能為力,中方以傅炳昭為代表,德方以衛禮賢為代表進行調節工作,平息了武裝斗爭,從這時二人成為了好友”,第二,他聯合天津籍成通號經理朱子興(朱杰)成立了青島的第一家行會機構——齊燕會館。他善于也敢于投資,有錢就買地皮、蓋房子,短短幾年時間,變身島城房產大亨。1910年,他當選青島總商會首任會長,成為公認的華商領袖。
1924年5月,膠澳督辦高恩洪發起籌辦私立青島大學,“傅炳昭和劉子山、宋雨亭等著名商人成為了校董。現在看,這是本地商人的一次慷慨的集體善舉”。1946年,82歲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被尊稱為青島一代“人瑞”的他,不僅擔任過齊燕會館會長,還是首任青島商會會長,中華商務公局董事,是一位叱咤商場的頭面人物。
上世紀六十年代,傅炳昭的后人還住在齊東路的老宅里。
齊東路上,有悠揚的琴聲傳出,這條路上,也住過不少藝術家,青島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董吉亭曾住在齊東路27號。董吉亭因做過牧師,被人們稱為董牧師。著名指揮家吳靈芬、李傳韻的父親李厚義,也都曾師從董吉亭。因為他的學生水平高,中央音樂學院還專門在青島設了考點。1975年以后董吉亭不再招收學生,唯一破例的是1977年前后又教了呂思清一年,直到1979年病逝。
齊東路上很長,建筑也風格各異,尤其是路上的老槐樹,用滄桑書寫了一條路的過往。探訪老街,不僅僅是建筑,還有人,無需多言,卻有錯落有致的風情,給青島的夏季帶來別樣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