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山東堅持滿足文化需求和增強精神力量相統一,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促進廣大農村群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
村村有好戲丨圍著地頭轉,超級變變變!省派工作隊七彩“煉石”記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鐘迎雪
時間造就了一方熱土,也讓省派工作隊有了實干“新舞臺”。
東石一景
曾經偏遠的小山村到明星村,演繹著人與村的傳奇,從不可能到可能,青島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新村通過一條求變之路,大力抓“七彩東石”產業,深入拓展“萊西經驗”,全面構建基層黨組織統領產業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的“一統領三融合”工作體系,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全面振興,聚焦黨建、產業、治理、服務開創了鄉村振興新篇章。
如今,東石新村成功入選“山東省第三批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更是成為新農村發展的范本,南墅鎮東石新村工作經驗作為青島市唯一村級案例入選《全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案例選編》。近日,記者走進萊西這個偏遠的山村,深入挖掘不為人知的“東石故事”。
身份變了:
從村民到“股民”
“怎么樣能更好地防止入窖的地瓜腐爛呢?”眼看入窖的地瓜長了霉斑,省派駐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新村工作隊隊長李克忠犯了難,這是今年工作隊投入幫扶資金40萬元,規劃建設占地6畝、容量1200噸的半地下式紅薯貯藏窖,同步規劃建設紅薯推廣服務中心暨科技小院一處,目的是延長銷售檔期,發展深加工產業,增加收益。但因為是第一年嘗試,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難題,正巧碰上來收購地瓜的萊陽批發商呂總,李克忠虛心地向呂總交流取經。
地瓜窖內查看情況,針對腐爛找對策
“西北風天氣地瓜不入庫,連風向都是學問,氣溫8度以下不收貨……”。在駐村工作之前,李克忠對這些一竅不通,現在也算是半個專家。
東石新村屬丘陵沙土土質,非常適合紅薯種植。依托青島薯我甜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每年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今年,在工作隊的扶持引導下,發展到了500多畝,引進哈密、瑪莎莉等新品種,其中瑪莎莉每市斤達到20元,屬于高端產品,紅薯產業已成為東石新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說實話,我著急裝車就會自己上手,有些地方工人干活不夠積極,但這里村民工人都不一樣,他們很迅速,能看出來是真心愿意干,心甘情愿地擁護領頭人。”呂總跟記者分享,由于工作原因,她經常奔波各地收購農產品,這已經是和東石新村合作的第十年,當天“萊陽四季鮮果”收了一萬多斤地瓜,當地地瓜含礦物質多,也是她們看重來選品的關鍵。
工作隊在大棚內幫助農民授粉
距離地瓜窖外百米處,省派駐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新村工作隊隊員趙冰潔蹲下身陪村民們一起裝袋,60多歲的夏美芳正在挑撿煙薯進行分類包裝,一邊拉著家長里短。
東石新村地處萊西乃至青島的最北端,往北過了山頭就是招遠,地理位置非常偏僻。
東石新村有1209戶,距離城區40公里,距離青島150公里,2020年10月,省派駐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新村工作隊3人入駐南墅鎮東石新村,今年已經是第3年。李克忠和隊員趙冰潔每周往返一次,3年時間,小山村“長”出大高樓,再到高溫大棚,展開了一幅“七彩東石”新畫卷。
記者跟隨工作隊從地瓜窖回到山上辦公室,是由集裝箱搭建而成,而這也被叫做“東石會客廳”,用于接待外來客戶洽談。記者注意到,在辦公桌下有一雙沾滿泥土的膠鞋,很明顯,這是專門“干活”的鞋。
地瓜窖內
在老輩人眼中,是“一輩子不好往外出”,便挖山開墾種糧。因此在老齡化嚴重、產業非常單一的村莊,如何有效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李克忠和隊員們用三年時間答考題。
“說實話,當時心里是一片迷茫”。李克忠跟隊友回憶起初到東石村的情景,但農村有能人,豈能安于現狀呢?說到能人,則是令工作隊最為欽佩的老書記呂洪海,也是山東省勞動模范。村書記是群眾的“主心骨”、發展的“領頭羊”, 64歲的東石新村黨委書記呂洪海,已經當了35年的書記,從1988年退伍回鄉便一直在鄉村一線,積累了大量基層一線經驗。
“原來就是傳統種植,現在花樣多了,銷路廣了,有奔頭了”。呂洪海告訴記者,由于歷史原因,當地曾開礦墾地,到處是礦坑,可謂是千瘡百孔。為了發展產業,新村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領辦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集中農民土地,盤活閑置土地,發展現代農場,以“土地存量”助推“發展增量”,通過實行“三三四”利益分配機制,把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牢牢捆在一起。
地瓜窖內查看情況,針對腐爛找對策
“農民敢種敢干得有先行者啊,我們就先帶頭種”。呂洪海介紹,合作社成立之初,新村“兩委”成員帶頭把承包地全部入股,通過交流學習、召開黨員大會的方式,引導黨員先行先試,帶頭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100余畝,村集體將原有170畝鐵礦廢棄坑復墾整理,作為集體資產入股。在“兩委”班子及黨員干部帶動下,全村156戶村民,將44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變成了持證的“股民”。合作社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扶持資金620余萬元,新建設高溫大棚43個,種植草莓、葡萄、甜瓜等高效經濟作物。
“我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收益分配形式,每年向社員支付每畝510元的土地流轉費作為保底收益,并將凈利潤按照‘三三四’的分配機制分紅,即30%用于社員的入股分紅、30%用于合作社運營及擴大再生產、40%歸村集體所有。” 呂洪海告訴記者,為進一步保障低收入群體利益,合作社優先招募憑土地入股的脫貧戶、留守老人等,在合作社種植園區勞動獲得報酬,臨時工分時計酬,基本上每天收入在120元到150元之間。
“這批黃瓜明早要摘走,不然老了口感不好。”李克忠跟趙冰潔商量著。
村民們在村口包裝葡萄,準備發往外地
上午十點,西紅柿和黃瓜大棚內的采摘已經結束,雖然棚內沒工人,李克忠和趙冰潔還是進去看看長勢,預估下一輪出大貨時間。
有時候,我們只看到豐收的盛景,卻殊不知,黃燦燦的麥田并不一定都是豐收,綠油油的玉米苗到頭來也可能顆粒無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呂洪海介紹,周邊村莊每發動村民入股一畝土地并參與管理,合作社就按照每月每畝30元的標準向村集體發放管理費。合作社在扣除管理以及生產的各項費用后,剩余利潤按照3:3:2:2的比例分別給合作社、周邊村莊、入股社員和村干部分紅,若遇到天災等因素導致虧損,“股民” 將按照同等比例共同承擔損失,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樣便有了共同的“兜底”。
打法變了:
從線下到線上
“這是昨天直播成交的兩萬塊錢的貨,我們一早就收好準備發貨了。”隨后,記者跟隨工作隊來到蔬菜大棚,在大棚外有一輛廂式貨車,堆滿了成箱的黃瓜,李克忠和趙冰潔幫農戶搭了把手,搬到車上。
“土地原來不值錢 現在有了產業后有了顯著變化 ”,李克忠告訴記者,每畝土地的分紅從原來的500塊到600塊,每年增加10%的分紅,村民搬上樓后成了產業工人,男村民3000塊錢的工資,女村民2700塊錢,固定工人加上零工有100多人。
薯我甜合作社曬制地瓜干
“合作社去年收入250萬,2023年預計突破300萬”,李克忠說,為發展高效農業,新村合作社在43個高溫大棚中選取10個打造高質量的冬暖式果蔬大棚,引進種植黃金籽西紅柿、海陽網紋瓜、大澤山玉波一號葡萄、早霞玫瑰葡萄等新品種。比如,“黃金籽西紅柿”使用進口熊蜂授粉,改善了過去人工授粉效率慢、成果口感差、果型不標準的問題,畝產高達6000余斤,售價每斤8元左右,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余萬元。
“原先村民的路子就是去批發市場賣,只能隨行就市,為了擴大銷路,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李克忠告訴記者,農村人對新事物不了解,特別是電商手段落后,為提升合作社專業化運營能力,他們選擇線上線下一起做,組織社員到煙臺、浙江等省內外學習專業化的生產、管理技術,并邀請市農業技術專家、農業大學教授定期開展技能培訓,補強技術短板。幫助該小微企業注入幫扶資金40萬元,并爭取到鄉村振興資金70萬元,用于擴大規模。
村民們在村口包裝葡萄 準備發往外地
查看西紅柿長勢
說起“七彩東石”,記者納悶,趙冰潔給記者做了答疑,因為東石現在做的各種農產品五顏六色,也是為了突出產業多樣性,因此合作社注冊“七彩東石”農產品商標,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聯動銷售模式,線下開展送貨進企進校、設立超市“東石專柜”等,線上開設“東石優品”微信商城、書記抖音直播帶貨等,全方位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
“到什么季節拍什么,俺就是代言人。”呂洪海拿著手機,一邊播放前天自己為宣傳奶油富士拍攝的短視頻,一邊笑著告訴記者,為了響應工作隊工作,提升東石農產品的知名度和銷量,他經常參與為東石的農產品拍攝帶貨視頻,工作隊還組織七十多位農民去海陽電商基地免費培訓,成為職業農民。
“一村一鄉一禮,東石新村也有禮”。趙冰潔舉起各種東石特產給記者展示,記者看到各種別具特色的包裝,掛面、奶油富士禮盒等,工作隊積極對接“萊西有禮”,進行產品檢測、美化包裝設計,提升產品檔次,實行企業定制,萊西市領導都曾帶隊到各地展會推薦幫助他們拿訂單,駐村社會實踐大學生直播帶貨,在30輛公交車上打廣告宣傳推介東石優質農產品,這也讓更多人知道了東石是“七彩”的。
東石鄉村會客廳里見客戶,談合作
“如何減少中間商差價,產地直售,這還需要下大功夫。”李克忠為記者舉了例子,比如一斤蘋果在地頭收購價是3塊錢,那么被商販收走會有價格區間,但若能直接對接客戶,避免中間商差價,這樣最少能提高一塊錢,這也是下一步他們的工作重點。
“我們肯定是不滿足于做個小作坊,而是打造品牌”。東石新村建新自然村支部書記劉香志告訴記者,以往很多電商客戶到地收地瓜會有嚴苛的選品標準,比如剩下一些大個地瓜,就連路邊攤烤紅薯的都不要,因為個頭大,爐子烤不了。為了消化這些紅薯,在工作隊的幫扶下,組織周邊村干部發動村民以土地入股,并由所在村莊承擔入股土地的管理職責。紅薯收獲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儲存、銷售。做足“深加工”,生產蜜薯干、紅薯粉、紅薯粉條等產品,增加附加值,每年可為新村共富公司增加收益6萬元。
展示“萊西有禮”東石設計包裝
同村民一起分裝地瓜
“量有了,價格即便是低,但是照樣能掙到錢。”劉香志告訴記者,不光自己富,還要拉著身邊人富,劉香志發展了三個農戶種地瓜,一家60畝,由于今年當地氣候適宜,產量較高,一畝地在8000斤到10000斤,收購價在每斤8毛到1塊4之間。
“小地瓜,大產業,主要靠的技術,本著種到老,學到老的堅持。” 劉香志告訴記者,如今合作社開展紅薯種植,工作隊參加了全市共富項目設計大賽,《“雙高”紅薯產業深加工項目》為他們爭取到大賽獎金70萬,這讓更多村民看到了好盼頭。
“帶著呂總看看我們的奶油蘋果,先給好好嘗嘗。” 李克忠熱情地從蘋果地摘來幾個大蘋果遞給客戶們。如今,工作隊也成了“銷售專家”,正在研究摸索“以結果為導向”的訂單式種植,根據什么貨,給誰供,怎么栽?從種到收到加工,現在直接從源頭開始,這樣更有保證。
在希望的田野上,無數種子正在蓄積向上生長的力量,他們扎根在這片土地,正在打開東石嶄新的篇章。
生活變了:
住洋房辦“村晚”
東石新村,既是農村,又是“城市”。
“李主任和趙書記又來啦,俺上午也打”。東石新村的村民們圍坐樓前在一起打牌,熱情地跟兩人打招呼,農忙時節剛過,村民們閑下來打牌休閑。
村民們圍坐樓前打牌
東石活動剪影
送走外地客戶后,李克忠和趙冰潔來到東石新村安置區,4棟電梯洋房,隨手可見村規民約等文化宣傳牌,玉米晾曬在小廣場上,一片金燦燦之上是嶄新的樓房。
“鄉村振興,不是說看到幾棟新的樓,或者看到修得挺好的大馬路,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得看村里人的狀態、精神頭和生活質量都不一樣,我們不比城里差,還有鍛煉小廣場。”74歲的呂石運告訴記者,他住在5樓,是雙氣精裝修,呂石運親眼見證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片片果園碩果累累、一排排蔬菜大棚綠意盎然。
記者注意到,在整個小區里,最顯眼的莫過于東石黨校,記者特意進去一探究竟。
“我們定期組織各種各種的分享會,很多專家教授等來授課,寓教于樂。”趙冰潔告訴記者,東石新村黨校是萊西市第一個村級黨校,有效打通了基層黨員培訓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黨員教育培訓活動,打造黨員學習、人才培養新陣地,推動黨員教育培訓走深走實,讓一個個好故事撥動心弦,走進大家心里。
東石黨校會議照片
東石黨校會議照片
“像我們這么大年紀的家門口就能干活掙錢,這樣的好活愿意干哩”,村民趙會云告訴記者,工作隊每位成員,她們都很熟悉,經常在田間地頭轉,碰著便會上前搭把手,除此之外,村里的困難事,都掛在心上解決。
李克忠告訴記者,自從來了以后,他們關注陽光少年、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生活困難黨員、失獨家庭等各類群體,共走訪慰問困難群眾500多人次,組織各類社工、志愿活動30多次,共引入各類慰問物品折合金額200多萬元。
“駐村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需要有方法,更需要跟當地村民想到一塊,說到一塊”。趙冰潔告訴記者,村里缺什么就建什么,關鍵是給村民解決問題這樣也能獲得他們的信任。
東石一景
與東石黨校相隔百米處,是一座七彩東石大舞臺,記者注意到還有專門的新村口號。
“夏天的時候,我們在這唱卡拉OK,都辦兩年‘村晚’了。”趙冰潔告訴記者,為了提升治理水平,東石新村工作隊注重形式和內容創新,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引導和村莊治理。編寫村歌、舉辦“村晚”,組建了巾幗文藝宣傳隊和女子威風鑼鼓隊,籌建萌山書畫院,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德治、法治宣傳。為新村群體提供宣傳娛樂的平臺同時,也能有力推動鄉村的文化振興。
東石大舞臺
東石電梯洋房
“不侵街,不占道,樓道不放雜物料”,“環境好,靠大家,責任不分你我他”,記者看到,東石新村的村規民約,可謂是朗朗上口,“約”出了規矩、也“約”出了文明村風。與此同時,在遵守村規民約的基礎上,村民憑道德積分,可到休閑廣場旁的凈化水站免費領取數量不等的純凈水,有了“物質獎勵”后,村民們的“自我約束”提升了一個新臺階。
鄉村振興行業,是情懷是信仰,是堅守,是方向。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入駐近三年來,東石新村工作隊共引入各類幫扶資金及項目投資達800余萬元,東石新村工作隊也被省委評為“優秀工作隊”,東石新村黨委被省委表彰為“干事創業好班子”,新村黨委書記呂洪海被省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一幅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的畫卷正在東石新村徐徐展開,而這也濃縮著無數個日夜的摸索與嘗試,苦惱與欣喜。
“駐村,不能當成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才心甘情愿地來干。”趙冰潔說,為了多了解村民的心里話,只能人到心到,這樣的三年日子里,有失落、有信心、有溫暖、有滿足、有動力。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金秋時節,沒有四月櫻花的點綴,卻依然有玫紅色小野花盛放在東石,萬物都在秋光中沉淀,像在歲月里醞釀的酒,靜待屬于它的醇香燦爛,東石新村的未來亦是如此。
東石一景
東石一景
東石黨校
兩人在東石蘋果園推薦奶油富士
工作隊兩人在鄉村會客廳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