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把農民增收夯實夯牢,把脫貧攻堅戰打好打贏,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山東時對我省寄予厚望,這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
品牌是現代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青島市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工作,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培育了膠州大白菜、嶗山綠茶、海青綠茶,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等一批在全國、全省知名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初步形成了基礎牢、品牌響、特色強、質量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態勢,“青島農產品”已成為國內綠色生態、優質高端的亮麗名片。
即日起,本報推出“贏在品牌看青島”欄目,記者將走進田間地頭、村舍廠房,探尋青島農產品品牌培育幕后的故事,展示青島在農產品品牌培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
▲游客在海青茶博園體驗采茶。
江崇煥(右二)等人在查看茶樹長勢。
云霧茶場工人在采摘茶葉。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崔璞 韓小偉
提起青島農產品品牌,“嶗山茶”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而提起“萬里江”“曉陽春”“嶗池云峰”等,又是一塊塊響當當的嶗山茶招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一個個嶗山茶品牌的發展帶動下,“嶗山茶”在2017年成為全國百強茶葉區域品牌第61名,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實現重大飛躍。
近日,半島記者走進茶田,聽茶農們講述“一片茶葉”實現鄉村振興背后的故事,探尋嶗山茶、海青茶等青島茶如何成為知名品牌的內在基因。
品牌之基,地理優勢
一片葉,香漫山海間 “有的說嶗山自古有茶,有的說沒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嶗山茶得到快速發展,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6月21日,青島市茶葉協會會長江崇煥告訴半島記者,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青島市大力開展南茶北引,每個村子都開辟了茶園。資料顯示,嶗山區自1958年“南茶北引”成功以來,結束了北緯30度以北沒有茶樹的歷史。在溫飽還成問題的時期,此舉有著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
改革開放后,茶樹的價值逐漸體現出來:農民承包土地,種有茶樹的土地承包價格是沒有茶樹土地的數倍,普通土地承包費用一年一二百元,茶園承包費用高達千元。
嶗山茶不算“橫空出世”,但優越品質顯而易見。
嶗山地處青島近郊,黃海之濱,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轄區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9.95%,古樹參天,云霧繚繞,山泉、溪流密布其間,生態環境優美,素有“青島之肺”的美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嶗山茶超群的“內質”。
“嶗山茶的具體特點是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耐沖泡。”江崇煥介紹,因為嶗山茶生長環境緯度高、氣溫低,為抗寒葉片長得厚實;氣溫低也導致生長速度較南方茶緩慢,積累了更多的營養物質。比如,檢測數據顯示,嶗山茶僅氨基酸總量是不少南方茶的近2倍。
發展至今,嶗山茶已經是大名鼎鼎,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由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雜志、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課題組,歷時6個月研究分析,對“2017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價值”進行了綜合評估,嶗山茶以11.21億元位居全國百強茶葉區域品牌價值第61位。
品牌之規,國家標準
一種情,持工匠精神 伴隨著嶗山綠茶的聲名遠播,有一個品牌嶄露頭角,那就是江崇煥創立的“萬里江”。
江崇煥出生于1955年,在改革開放前從事農機工作,改革開放后在貿易行業掙到一些錢。1997年,他打算將賺來的錢投入茶樹上。“那時候人們都出去掙錢了,村里不少茶園沒人打理。我覺得很可惜,手頭有錢,可以投入一些。”但后來本打算只“投入一部分錢”的江崇煥,漸漸地投入了全部資金和精力。他感覺到一種責任,要“把茶種到最好”,從土壤改造開始,“不惜一切代價發展嶗山茶”。
在走向品牌成熟的過程中,江崇煥遭遇不少挑戰。最初,茶樹生長一段時間后產量就下降了,一畝地一年才收獲干茶50斤。后經茶葉專家會診,給出建議:抬刈,即砍去茶樹的大部分枝干,僅留下10厘米左右;刨除一部分根系,并施肥。江崇煥要“砍茶樹”,遭到反對,茶農覺得他在“禍害茶樹”。他頂住壓力,將茶樹全部“抬刈”,長勢“壯實”的茶樹一年畝產干茶達到300斤。
品牌發展離不開標準。已是花甲之年的江崇煥,對待茶樹更像個孜孜追求的工匠師傅。2009年11月26日,由江崇煥帶頭起草的《地理標志產品嶗山綠茶國家標準》全票通過了國家標準委員會的審查。“嶗山綠茶目前種植面積為2.3萬畝,這樣的情況下出臺國標,是很少見的。”江崇煥說。
嶗山茶種引自南方,從創立品牌的那天起,江崇煥就開始學習茶文化,請教專家,帶隊引種。當時北方沒有烏龍茶,他打算引進青島,嘗試了兩年沒有成功。他不氣餒,帶著技術人員趕赴烏龍茶主產地福建安溪,直接住進了茶農家中當起免費勞力。“幫人家干活,看人家怎么炒制烏龍茶,一住就是半個多月。”后來關系熟絡了,江崇煥直接將專業人士請到青島,終于用嶗山茶做出了烏龍茶。自1999年開始至2004年,江崇煥引種試制烏龍茶8個優良品種,歷經五載研究、上百次試驗、10萬株試種,最后栽培成功5個品種,終于將烏龍茶在北方制作成功。
這些年,江崇煥籌建了嶗山區第一家專業茶葉研究所——青島北方茶葉研究所,同時,他一直帶頭搞品種選育,從品種上提升嶗山茶品質。如今,江崇煥有一個頭銜——“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品牌之心,創新研發
一股勁,鑄品質之魂 在嶗山茶的茶園中,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植保研究所所長姜瑞德是個常客。6月21日他告訴半島記者,隨著種茶技術的提高,島城不少茶品牌,在品種、管理等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肥料,“都是用有機肥料施肥,沒見過用化學肥料。”他說,假如茶農將速效肥料用到茶樹上,雖然產量能夠提高,生長周期短,但必定會影響品質。
在病蟲害防控方面,島城不少茶品牌做得很科學。“以前講病蟲害防治,現在講的是防控,茶農能夠很友好地看待蟲子。”姜瑞德說,茶農意識到不去破壞生態鏈條,通過生物種類控制害蟲,不使用簡單粗暴的打藥防治,對環境和茶葉品質自然好處多多。
“茶園中有很多蟲子,比如各種各樣的蜘蛛,有結網蜘蛛、游走型蜘蛛、穴居型蜘蛛,是以破壞茶樹的害蟲為食。假如噴灑藥物,毒死了蜘蛛,害蟲的‘反彈’將非常劇烈,然后再噴灑農藥,形成惡性循環。”姜瑞德說,通過生物天敵對害蟲的抑制是任何其他措施都無法比擬的。
創新研發能使一個企業永葆活力,青島正禮茶業有限公司的孟慶彪就非常重視新品種的培育和加工技術的提升。孟慶彪告訴記者,經過多年不間斷選育,目前他已經培育出一種尚未命名的新品種茶葉,該品種屬灌木類,葉片長橢圓、身平、色深綠,芽較尖,絨毛較多,發芽密度高,適合制作高檔綠茶。
同樣,云霧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產自風景秀麗的嶗山西麓金嶺街道王家村,創始人是今年45歲王永超。1997年,嶗山茶發展剛起步,年紀輕輕的王永超敏銳地抓住創業機會,放棄了嶗山區機關單位的“鐵飯碗”,回到家鄉的小山村,經過幾十年打拼,創立的“嶗鑫”牌嶗山云霧茶已經成為嶗山區有機茶的代表。其茶場如今有機茶200余畝,已成為集茶葉新品種繁育、種植、加工、銷售、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有機茶生產示范基地。
■品牌之成
一個夢,讓青島茶走向世界 據介紹,嶗山區自1958年“南茶北引”成功以來,結束了北緯30度以北沒有茶樹的歷史。6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嶗山區委、區政府立足實際,科學決策,把嶗山茶確立為農業特色經濟的主導產業重點培植,致力建設“江北第一名茶基地”,嶗山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的重大飛躍。
目前,嶗山區茶園面積已達到2.2萬余畝,產量1000余噸,產值2.1億余元。嶗山茶已成為嶗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為從源頭上保障嶗山茶質量安全,2010年至今,嶗山區已連續八年對茶農實施“三項直補”惠農政策。“三項直補”即區財政每年安排近千萬元資金,招標購買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茶葉苗種,統一免費發放給茶農,有效地提升了嶗山茶的質量安全水平。
資源是根,品質為魂,品牌是引領鄉村振興重要途徑。品牌增強競爭力、影響力、聚合力,反過來又激活了資源、提升了優勢。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就用瑯琊海青茶品牌推進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品牌拉動之路。海青鎮是上個世紀50年代山東省實施“南茶北引”戰略最早地區之一,現有茶園面積3萬多畝,茶葉產業成為了海青鎮富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做大海青茶產業,不但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頭活水,更讓老百姓真正從中受惠。
該鎮陳康寶深有感觸,49歲的他1995年開始種茶,并創辦了家庭農場,目前經營和合作的茶地有30多畝地,采用標準化種植,無藥物,純手工炒茶。“我們100畝地,去年毛收入在200萬元左右,比前幾年翻了好幾倍。”青島海青龍泰茗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俊龍這樣說。
據悉,當地政府研究出臺鼓勵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積極盤活土地資源,加快規模化流轉土地,讓小地塊變成大農田,年內新發展標準高、規模大、品種優的標準化茶園5000畝,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茶園面積達5萬畝,建立瑯琊海青茶原料大基地,做成青日濰大區域品牌,并重立足“茶韻小鎮”建設,把茶葉產業作為海青特色小鎮建設的動能源,產城融合,推動品牌戰略與城鎮建設聯動式發展,積極推進北茶文化休閑博覽園建設,計劃3年全面建成運營,打造國內一流的以茶為主題的高端休閑文旅綜合體。
同時,海青鎮在北茶文化博覽園獲批國家3A景區、山東省首批生態休閑示范園的基礎上,啟動創建國家4A景區,大力培育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生態康養、民宿度假等新業態,吸引更多茶企、茶農參與其中,做足茶體驗、茶旅游文章。
現在,嶗山茶、海青茶等青島茶已具備了優秀的品牌、優美的聲譽,產業優勢品牌優勢引領當地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青島茶走向世界已不是夢想。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