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賈馨儒 宋石磊
年味與木版年畫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緊緊相連,經歷了時代變遷后,漸漸又隱沒在高樓聳立的城市里,然而總有人在內心堅守傳承著老手藝。他就是市北區興隆路街道70歲的老人高文舉,一把刻刀、一塊梨木、一份堅守和幾十載歲月,高文舉用這樣的方式,傳承著木版年畫的濃濃年味。
高文舉老人的版畫工作間位于宣化路上,屋內長而狹小的過道兩邊堆滿了老人的繪畫和版雕作品,兩面的墻上掛著剛印出來的鐘馗和關公,一幅幅年畫作品細膩流暢,人物表情經過線條雕刻生動傳神,并散發出陣陣墨香。
高文舉屬于家傳版畫的第二代傳人,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老父親的書法、篆刻、版雕手藝都非常好,我22歲之前都是受父親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年畫工藝套色的大紅大綠非常喜歡,基本上每幅木版年畫作品都套四種顏色。”對于版畫圖案的選擇上,高文舉老人基本都選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樣式,定稿之后再開始刻,通常都是刻線版,刻出來以后再覆上桑皮紙刷上顏料,一張一張印起來就很快了。高文舉告訴記者:“現在版畫工藝最難的地方對我來說不是刻版,而是選木頭,一塊上等的雕刻木材必須紋理清晰細膩,我通常會選擇梨木,但現在梨木不好找了。”
木版年畫在繪制圖案上,傳承至今都有嚴謹的操作流程,老人拿著他早年刻的“連年有余”向記者做了講解,“在民間稱版畫就叫年畫,反映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連年有余’這種喜慶的圖案最受歡迎。”梨木版上刻著一個小孩子抱著大鯉魚,孩童身后刻的荷葉等,小孩子的頭發由粗到細,非常細膩。
隨后高文舉老人拿出來一塊還沒有刻完的圖樣親手演示起來。老人的刻刀有直刀頭和彎刀頭等。他先把圖案印到梨木上,再用刀具沿著線條雕刻出來輪廓,邊緣的地方需要左手拿刻刀,右手拿著粗木塊,像釘釘子一樣一點點鑿出來粗線條。木版年畫的圖樣除了有寄托美好生活的,還有“門神”,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愿新年吉慶。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高文舉老人內心有一份自己的堅持,“現在城市里都是高樓,很少有人貼年畫了,但是中國的傳統東西還是要發揚,不能沒有了。”正因為高文舉老人的執著,從每年的陰歷二十四開始一直到大年三十,他都要在人民路一路和嘉善路路口寫春聯,一副20元錢,這一堅持就是三十年。當問起銷量,高文舉老人很自豪地說:“很多人買我的對聯不是貼門上,都是放家里擺著看,手寫的春聯可比印刷的好看多了。”
由于長期埋頭工作,年過古稀的老人身體也有些吃不消,老人一直擔心自己制作版畫的機會越來越少,現在已經培養了五位徒弟,他自己說“中國的好東西一定要傳下去,得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并喜愛它。”為此,今年高文舉也正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