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追憶父親郭沫若

2017-07-25 23:51  來源: 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小字體大字體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7月22日,《“紅色記憶”延安兒女書畫攝影集郵作品聯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展出的書畫、攝影和集郵作品在史料、藝術價值方面都非常珍貴。參展者的父輩都曾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老一代。開幕當天,郭沫若之女郭庶英在展出現場接受半島記者獨家專訪,追憶父輩的革命歲月。 

  懷念父親:

  既是慈父也是嚴師


  7月22日上午,《“紅色記憶”延安兒女書畫攝影集郵作品聯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郭沫若之女郭庶英等以參展書畫“作者”的身份出席開幕式。她一直刻苦學習書法,繼承了父親郭沫若的風格,撰寫的行草飄逸雋秀,隸書端莊舒展,篆書瘦勁工整,別有一番筆墨情趣,受到業內人士的贊譽。

  在展出現場,77歲的郭庶英告訴記者,她此次在青島聯展的作品有三幅,一幅是孫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一幅是父親郭沫若的詩句“多少人民血,換來此矜榮。思之淚欲墜,歡笑不成聲。”這是1949年2月,郭沫若跟其他民主人士乘火車一起抵達北平(北京)時,寫的一首詩。

  在郭庶英眼里,那時的父親始終保持著一種激情,希望能建設一個新鮮的、有著華美芬芳的“新中國”。郭庶英說,“這是父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心態:想到過去艱難歲月的奮斗、懷念烈士,淚水嘩嘩地流;看到革命勝利,又‘歡笑不成聲’。”這種復雜的感情,不僅表達了郭沫若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也代表了當時全中國人民的心聲。

  見過郭庶英的人都會覺得她長得極像郭沫若,郭沫若有11個孩子,郭庶英是最受郭沫若疼愛的一個。她與父親郭沫若在一起整整生活了38年,在她的兄弟姐妹之中,時間最長。郭庶英和郭沫若不僅是父親與女兒的關系,同時她又是由郭沫若擔任校長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生。因此,在郭庶英眼里,父親郭沫若既是慈父,又是嚴師。

  父親給了郭庶英一生的驕傲——他的革命生涯、他的傳奇經歷、他的名篇巨著。她所寫的《我的父親郭沫若》一書是迄今為止郭沫若子女所寫的第一本關于父親的回憶錄。郭庶英曾說,郭沫若曾有一段表白最能表達他的心跡:我要以松柏的態度來刻畫出自己的年齡,能成為合抱的大木,給天下的勞人以一片清蔭。即使中途遭了電擊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殘骸能夠供給貧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追憶舊友:

  作品紀念兩代人情誼


  在此次參展作品中,郭庶英還有一幅抄錄葉挺將軍《囚歌》的書法作品,并且披露了《囚歌》之所以流傳在世,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郭庶英透露,葉挺與郭沫若結識很早,1926年7月,郭沫若投筆從戎,曾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葉挺則是一戰成名的“鐵軍”獨立團團長。戰爭的緊張和殘酷,使郭沫若與葉挺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他們倆感情很好,葉挺被關押在重慶的渣滓洞時寫下了《囚歌》,并由葉夫人轉交給我父親,可見他們的友誼有多深厚。”

  郭庶英透露,“我和父親母親在重慶接觸了葉挺的女兒揚眉,她雖然年齡小,但特別有才華,大型活動她可以主持、撰聯,她還帶我們去看小白兔。”1946年4月8日,葉挺將軍乘坐飛機去延安,不幸在山西黑茶山附近遇難,“揚眉也在飛機上,和大人一起走了”。郭庶英說,書寫《囚歌》,是2011年,對父親的好友和自己的舊友有著深切的懷念,“想起葉挺,想起小揚眉,書寫的時候懷著非常悲痛的心情”。談到對青島的印象,郭庶英說,青島是一個有國際號召力的城市,雖然不常來,但她還是很喜歡青島。“上次來還能待幾天,但我這次比較倉促,只待一天。”

  參展作者:

  延安兒女憶父輩傳奇


  此次聯展,有近180位作者的作品參展,參賽作者的父輩都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老一代。作者平均年齡近70歲,來自各行各業,有的作者本身就是書法家或者畫家,也有許多作者是退休后才開始練習書法、繪畫、攝影的。展出作品共計500余幅,其中書畫140幅、攝影作品250幅、集郵作品30框(柜),100余組貼片,代表著成千上萬名延安兒女共同的祝愿和心聲,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欣賞,紛紛合影。

  此次展覽以聯展的特殊形式,用不同的藝術和角度,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延安精神。“紅色記憶”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影響力,有獨特的視覺和代表性,組委會也格外注重展品質量和藝術水平,其中一些書畫、集郵和攝影作品在國內外已經享有聲譽,不乏絕世精品,這些作品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見證,又是無以復制的珍貴史料與文獻。

  展覽于2011年8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展,之后相繼在南昌、深圳、珠海、廣州、湘潭、石家莊等多個城市進行了巡展。據了解,此次在青島的展覽,由青島尚品宅配董事長傅鵬提供全程贊助支持,將持續到7月29日。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